德國總理朔爾茨率高級商業領袖團訪華後,在上海舉辦的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德國企業備受關注。朔爾茨在訪華期間表示,中國是德國和歐洲的重要經貿夥伴,德方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支持經濟全球化,反對“脫鉤”,願同中方繼續深化經貿合作。這樣的表態也和《環球時報》記者與多家參展德企高管交流中得到的信息一致: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和巨大潛力愈發凸顯,德國工商界希望與中國維持密切的經貿往來,分享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發展機遇。有德國企業高管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德緊密的經貿合作不僅對兩國企業至關重要,也有助於全球經濟重新恢復增長動能。

“中國是拜耳業務的一個戰略性支柱”

“中國是拜耳處方藥業務的最大市場,是健康消費品業務的第二大市場,是作物科學業務前十大市場。2021年,拜爾在中國的總銷售額達39億歐元。”拜耳中國公共與政府事務及可持續發展副總裁高勇6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介紹稱,中國是拜耳業務的一個戰略性支柱。

對於很多德國企業而言,中國市場已經成爲公司收入與利潤的重要來源。根據其發佈的財報,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2021年面向大中華區客戶的銷售額約爲120億歐元,佔其總銷售額的15%,僅次於美國市場。

在日前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巴斯夫中國公司首席代表、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就表示,儘管德國“有理由”減少在某些領域對中國的依賴,但大規模的“脫鉤”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德國應採取一種適合自身的方式,尋求在有共同利益的領域加深與中國的接觸。比如在氣候變化、推動國際標準、維護多邊貿易體系等方面。

西門子全球執行副總裁,西門子中國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肖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體系、超大規模的市場、多元化的人才儲備以及豐富的前沿技術應用場景,爲跨國企業在華髮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全球領先的發動機企業德國曼恩能源方案集團亞太區負責人Mikael Adler對《環球時報》說,2021年,集團新增訂單額中的20%由中國業務貢獻。“中國政府正在構建的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新格局,驅動新一輪世界範圍內的產業升級,建築、交通和工業領域也將紛紛踏上低碳減排的轉型之路”。

德國工商總會主席萬斯勒本近日在接受德媒採訪時概括稱,中國是德國企業最重要的銷售市場之一、最重要的原材料供應商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創新市場之一,“這意味着我們絕不能忽視中國”。

“真金白銀”投下信任票

不僅是看好中國,大量德企也在用手中的“真金白銀”投下信任票。在進博會上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德企高管均提及,其企業近年來正在加大對華投資。

本屆進博會上,拜耳作物科學與杭州錢塘區政府現場投資簽約,宣佈將在錢塘區臨江高科園投資建設新的拜耳作物科學杭州供應中心,投資額超3億元人民幣,預計2025年實現新供應中心投產。

專注於特種玻璃領域的德國肖特集團,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越來越被社會所熟知,其製造的藥用玻管被廣泛用於疫苗初包裝等領域。肖特玻管中國區銷售與市場總監蔣瓊6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肖特玻管在浙江縉雲設有工廠,這一項目的投資意向於2018年簽訂,2019年正式開始建設。2020年11月,肖特在華的首個藥用玻管窯爐點火成功。

據蔣瓊介紹,肖特的縉雲工廠已經有2個窯爐,年產能達2萬噸,相當於可以生產40億支疫苗瓶。目前,縉雲工廠的二期項目也正在建設中。蔣瓊告訴記者,在規劃縉雲工廠項目的時候,主要是看好中國醫藥產業發展以及“健康中國2030”美好願景的提出,希望能夠實現生產本地化,更加快速地滿足中國客戶供貨需求。

同樣在疫情期間堅持推動在華投資的還有威樂集團。該公司是一家以水泵爲主營業務的科技公司,德國威樂集團中國及東南亞地區副總裁塗利民告訴《環球時報》記者,2020年,威樂決定在常州投資新建工廠及亞太區物流中心。該基地於2021年破土動工,目前建設順利,預計將於2023年第一季度正式投產。

增長點

隨着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德國企業也在努力把準中國脈搏,抓住新的投資機遇。

作物科學是拜耳三大事業部之一,也是高勇眼中在中國市場擁有巨大發展空間的一項業務。高勇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種業是拜耳的強項,尤其是在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大田作物以及蔬菜領域。目前,中國已經提出“種業振興”的目標,拜耳也希望未來能夠在中國找到機會加大投資、擴大業務。

林德是德國知名的工業氣體和工程公司,該公司大中華區總裁李臻旻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林德一部分客戶來自鋼鐵、石化、煉化等傳統產業,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對鋰電池和新材料產業影響很大,這已經成爲林德在中國業務佈局非常重要的增長引擎和驅動力。

李臻旻還表示,中國也在發展電子領域一些技術,如芯片、存儲等。中國電子產業未來一段時間的快速發展也將成爲林德在華的重要增長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