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與北約走近,將給東北亞地區帶來新的安全風險

文 | 徐立凡

近日,日本防衛大臣濱田靖一在當日的記者會上表示,日本已正式加入北約網絡防禦中心,今後將強化與各國之間的合作關係。這是日本第一個加入的北約組織機構。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東亞是和平穩定的高地、合作開發的熱土,不是地緣爭奪的角鬥場。由於近代軍國主義侵略那段歷史,日本的軍事安全動向一直備受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關注。日方應該做的是認真汲取歷史教訓,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要做破壞地區國家間相互信任、損害地區和平穩定的事。

北約網絡防禦中心是個什麼組織

事實上,日本是亞洲第二個加入北約網絡防禦中心的國家,早在今年5月初,韓國已率先加入了北約網絡防禦中心。

北約網絡防禦中心不是一個散裝合作平臺,而是北約官方認證的國際軍事組織。這個組織2008年由愛沙尼亞提議建立,總部就設在愛沙尼亞塔林。北約網絡防禦中心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加強北約成員國及合作伙伴在網絡防禦方面的能力、合作及信息共享。

從2010年以來,北約網絡防禦中心開始舉行年度演習,名爲“鎖盾”演習。通常會有來自北約成員國和北約合作伙伴的數百名專家分紅隊和藍隊,根據假定的網絡遭受攻擊情況進行戰術演練,磨合指揮系統,保護本隊的IT系統和基礎設施。

2022年的“鎖盾”演習,假設在北大西洋有一個虛構島國叫貝里利亞,該島國遭遇網絡攻擊,來自32個國家的專家分隊操練,結果是芬蘭奪冠,立陶宛—波蘭聯合隊獲得第二名,愛沙尼亞—格魯吉亞聯合隊獲得第三名。

這次演練與俄烏衝突的大背景有關, 前三名毫無意外也都是俄羅斯周邊國家。

日本很早就是該組織捐助國

雖然日本加入北約網絡防禦中心是最近的事,但事實上,日本早就是北約網絡防禦中心的捐助國了。而日本和北約走近也有些年頭了。

2018年7月,日本就設立了北約常駐代表部,比韓國早了很多——韓國今年9月底才設立了北約常駐代表處。2018年8月,日本海上自衛隊就參加了北約在波羅的海舉行的聯合演習。2019年12月,日本防衛省又首次參加了由北約主辦的大型反網絡攻擊演習。

今年俄烏衝突升級以來,日本和北約走得更近了。4月7日,日本外相林芳正參加了北約外長會議,這是日本外務大臣首次出席北約外長會議。

但嚴格來說,日本並不符合加入北約的條件。根據日本和平憲法,日本不得加入任何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組織。北約“成員國行動計劃”也要求,申請加入北約的國家與鄰國不能有領土爭端,且武裝力量結構和裝備要符合北約標準。

但現在日本與周邊所有國家都有領土爭議,釣魚島、竹島、南千島羣島(北方四島)問題均懸而未決。日本防衛預算的標準與北約標準也不一樣。

把北約觸角引到東北亞是危險之舉

如果我們回頭看一下日本近期的一系列相關舉動,就可以發現,日本一直努力向達到可以加入北約標準的方向靠攏。

例如,2023財年日本防衛開支近6萬億日元,並計劃在五年內從原來GDP中的1%提高至2%——2%是北約成員國軍費開支佔GDP之比的標準。

又如,日本極力與相關國家簽署《互惠准入協定》,拓展自衛隊海外活動空間。今年1月,日本與澳大利亞簽署了該協定,預計12月又將與英國簽署該協定。

日本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要突破日本和平憲法的限制,用既成事實達到逐漸修改和平憲法的目的。隨着日本加入北約網絡防禦中心、日本與其他國家簽署軍隊互惠協議,和平憲法已逐漸失去原有的約束力,越來越不“和平”了。

另一方面,日本顯然也感受到了國際地緣格局的劇烈變化,越來越認識到,二戰後到後冷戰時期保證了日本安全的美日安保體制,將來未必那麼有威懾力,所以需要藉助新的外力。

說起來,北約藉助“全球夥伴計劃”“北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獨立夥伴行動計劃”和北約網絡防禦中心等各種名目繁多的合作機制,在亞洲、在中國周邊已經有了不少躍遷點。但日本與北約走近的傾向尤其值得警惕。

因爲日本從明治天皇到二戰昭和時期,在長達一百多年的時間裏持續侵略他國,至今仍在歪曲近代史觀和二戰史觀,最近自民黨官員又叫囂“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日本與北約走近,將給東北亞地區帶來新的安全風險,對此,理應保持高度警覺。

撰稿 / 徐立凡(專欄作家)

責任編輯:朱學森 SN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