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人来形容加里宁格勒,那大致的成长经历就是:生来就是孤儿,今天被“左邻”打一顿,明天被“右舍”踩一脚,时不时还被“群殴”一番,好不容易在“大哥”的庇护下长大了,结果“大哥”又挂掉了,只能在夹缝中颤颤巍巍的活着。

在向导这么一番生动形容后,我马上就理清了加里宁格勒的“坎坷命运”:12-20世纪就好像孤儿般的存在,隔段时间就被波兰、立陶宛、德国、法国和俄罗斯轮番蹂躏,二战期间更是被当成第一战场组队轰炸,盟军炸完苏联炸,苏联炸完英国炸,英国走了苏联再用最大的炸弹(FBA重型高爆弹、重达5000公斤)从头到尾犁一遍,说面目全非都形容不了那种惨状。

好不容易在苏联庇护下成为现代化城市,结果苏联又解体了,如今更是身陷囹圄,环顾四周要么是波兰和立陶宛这样的“宿敌”,要么是早早就加入北约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就连自称“中立国”的瑞典和芬兰,也在赶往加入北约的路上,离战争中心乌克兰更是不到300公里。

那么,加里宁格勒能否在四面皆敌的处境中独善其身呢?

从加里宁格勒的城市建设来看,这座城市与其他欧洲城市没有太大区别,虽然经历了大范围重建,但城市面貌和建筑风格依然很像一战前的德国文化中心,因而又得名“最有欧洲味道的俄罗斯城市”。

加里宁格勒国立技术大学的波特尼科夫教授告诉我们:虽然归属俄罗斯,但俄罗斯对待加里宁格勒的立场一直摇摆不定,一方面既希望加入欧洲经济文化圈,另一方面又担心过于欧洲化而失去控制,所以保留“格勒”这个明显具有苏联痕迹的名字,才有了如今“地处欧洲却不被欧洲承认”的尴尬处境。

如果从欧洲其他国家进入加里宁格勒,就能感知到明显的不同,也可以说二者之间不仅仅有物理边界线,还有一条更难逾越的文化分界线。

因为波罗的海舰队的存在,加里宁格勒被封锁了将近20年,期间任何外国人都被拒绝进入,解封后虽然开放了旅游业,但欧洲游客更多是因为“双低”:低物价和低管理。

“低管理”就是低等级管理,当地政府对“夜莺”、瘾君子和小偷小摸等现象基本是听之任之,人口贩卖等等恶性案件都管不过来,哪有空管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反过来也可以这么认为,把这些都禁了,还有欧洲游客来消费吗?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摩尔曼斯克和加里宁格勒一样都有军事基地,前者驻守北方舰队,后者是波罗的海舰队。可摩尔曼斯克不仅严查游客入境手续,街头也随时都有军警巡逻盘查,而加里宁格勒却几乎看不到警察,更别提加里宁格勒还对53个国家和地区开放落地签了。

根据俄联邦的犯罪数据,加里宁格勒2020年的犯罪率排名全国第51位,比平均水平略高。实际却并非如此,加里宁格勒的犯罪率早就声名远播,2022年前九个月的犯罪率是每10000名居民就有93.4起暴力犯罪,是美国的三倍多,跟欧洲暴力犯罪率最高的比利时比起来,也多了将近一倍。

而外界谈之色变的车臣,暴力犯罪率仅为12.5起,只有加里宁格勒的13.3%。

2021年末,加里宁格勒当地媒体做了一项面对2.3万市民的调查,其中超过40%市民不敢在晚上出门,曾经被小偷光顾过的家庭约占比15%,担心人身和财产受到伤害的比例则高达55%。

换句话说,加里宁格勒的处境并不好,无论是强敌四邻还是内部治安,都存在着巨大的压力。

在俄乌战争打响前,加里宁格勒与邻国的贸易渠道畅通无阻,经济发展也算稳定。如今却四面被堵,先是波兰在边境线加装了隔离网,立陶宛紧接着也提高了对俄罗斯铁路的安检等级,名义上“禁止军事用途”,实际却是切断加里宁格勒的贸易路线。

当然,加里宁格勒的风景特色还是很独特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后等待明日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