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個人來形容加里寧格勒,那大致的成長經歷就是:生來就是孤兒,今天被“左鄰”打一頓,明天被“右舍”踩一腳,時不時還被“羣毆”一番,好不容易在“大哥”的庇護下長大了,結果“大哥”又掛掉了,只能在夾縫中顫顫巍巍的活着。

在嚮導這麼一番生動形容後,我馬上就理清了加里寧格勒的“坎坷命運”:12-20世紀就好像孤兒般的存在,隔段時間就被波蘭、立陶宛、德國、法國和俄羅斯輪番蹂躪,二戰期間更是被當成第一戰場組隊轟炸,盟軍炸完蘇聯炸,蘇聯炸完英國炸,英國走了蘇聯再用最大的炸彈(FBA重型高爆彈、重達5000公斤)從頭到尾犁一遍,說面目全非都形容不了那種慘狀。

好不容易在蘇聯庇護下成爲現代化城市,結果蘇聯又解體了,如今更是身陷囹圄,環顧四周要麼是波蘭和立陶宛這樣的“宿敵”,要麼是早早就加入北約的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就連自稱“中立國”的瑞典和芬蘭,也在趕往加入北約的路上,離戰爭中心烏克蘭更是不到300公里。

那麼,加里寧格勒能否在四面皆敵的處境中獨善其身呢?

從加里寧格勒的城市建設來看,這座城市與其他歐洲城市沒有太大區別,雖然經歷了大範圍重建,但城市面貌和建築風格依然很像一戰前的德國文化中心,因而又得名“最有歐洲味道的俄羅斯城市”。

加里寧格勒國立技術大學的波特尼科夫教授告訴我們:雖然歸屬俄羅斯,但俄羅斯對待加里寧格勒的立場一直搖擺不定,一方面既希望加入歐洲經濟文化圈,另一方面又擔心過於歐洲化而失去控制,所以保留“格勒”這個明顯具有蘇聯痕跡的名字,纔有瞭如今“地處歐洲卻不被歐洲承認”的尷尬處境。

如果從歐洲其他國家進入加里寧格勒,就能感知到明顯的不同,也可以說二者之間不僅僅有物理邊界線,還有一條更難逾越的文化分界線。

因爲波羅的海艦隊的存在,加里寧格勒被封鎖了將近20年,期間任何外國人都被拒絕進入,解封后雖然開放了旅遊業,但歐洲遊客更多是因爲“雙低”:低物價和低管理。

“低管理”就是低等級管理,當地政府對“夜鶯”、癮君子和小偷小摸等現象基本是聽之任之,人口販賣等等惡性案件都管不過來,哪有空管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反過來也可以這麼認爲,把這些都禁了,還有歐洲遊客來消費嗎?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摩爾曼斯克和加里寧格勒一樣都有軍事基地,前者駐守北方艦隊,後者是波羅的海艦隊。可摩爾曼斯克不僅嚴查遊客入境手續,街頭也隨時都有軍警巡邏盤查,而加里寧格勒卻幾乎看不到警察,更別提加里寧格勒還對53個國家和地區開放落地簽了。

根據俄聯邦的犯罪數據,加里寧格勒2020年的犯罪率排名全國第51位,比平均水平略高。實際卻並非如此,加里寧格勒的犯罪率早就聲名遠播,2022年前九個月的犯罪率是每10000名居民就有93.4起暴力犯罪,是美國的三倍多,跟歐洲暴力犯罪率最高的比利時比起來,也多了將近一倍。

而外界談之色變的車臣,暴力犯罪率僅爲12.5起,只有加里寧格勒的13.3%。

2021年末,加里寧格勒當地媒體做了一項面對2.3萬市民的調查,其中超過40%市民不敢在晚上出門,曾經被小偷光顧過的家庭約佔比15%,擔心人身和財產受到傷害的比例則高達55%。

換句話說,加里寧格勒的處境並不好,無論是強敵四鄰還是內部治安,都存在着巨大的壓力。

在俄烏戰爭打響前,加里寧格勒與鄰國的貿易渠道暢通無阻,經濟發展也算穩定。如今卻四面被堵,先是波蘭在邊境線加裝了隔離網,立陶宛緊接着也提高了對俄羅斯鐵路的安檢等級,名義上“禁止軍事用途”,實際卻是切斷加里寧格勒的貿易路線。

當然,加里寧格勒的風景特色還是很獨特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後等待明日更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