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範芊芊    每經編輯 張海妮    

11月10日,2022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峯會“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與創新發展論壇”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論壇上發表題爲《雲網協同與算網融合》的主題演講。

什麼是算力網絡?算力網絡建設有什麼實際意義?計算任務對通信網絡有哪些要求?目前雲網融合、算網融合是否理想,還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鄔賀銓在演講中給出了自己的思考。

打包雲服務將爲運營商帶來新的業績增長點 

隨着今年2月國家“東數西算”工程全面啓動,各地都在積極推進算力網絡體系建設。所謂“東數西算”,是指構建數據中心、雲計算、大數據一體化的新型算力網絡體系,將東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導到西部,優化數據中心建設佈局,促進東西部協同聯動。

什麼是算力網絡呢?“通過雲跟網的協同,加上算力的調度平臺,我理解這就是我們說的算力網絡。”鄔賀銓說道。

之所以算力網絡的建設如火如荼,是由於人工智能在加速算力的需求。“我們過去都是通過反覆地迭代、試驗、試錯,現在可以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來模擬尋優。不論是消費應用還是產業應用,很多過去需要實物試驗完成的工作,現在都轉到了在線上利用雲上的算力來完成。”

那麼,算力網絡的建設對通信網絡提出了哪些要求?在鄔賀銓看來,計算任務對通信網絡提出了四大要求,包括感知、彈性、可靠、安全。其中感知的內容數據類型、計算任務、算力網絡的資源等,並根據這些差異提供不同服務,彈性是指算力節點和傳輸網絡的彈性,要按照需求進行計算。

提到了通信網絡,就不得不提及運營商。在鄔賀銓看來,在雲網協同和算網融合中,從運營商來講是相對積極的。“運營商自身是雲的應用者,也有能力對外提供雲服務。運營商如果能把雲服務打包,會帶來新的業務增長點,而且業務黏性更好。而云服務商更願意把通信網作爲管道,可以靠租用運營商的信道,來靈活地對客戶提供服務等。”

此外,由於擁有基站、機房等,運營商在邊緣計算方面也存在優勢。鄔賀銓說道,未來80%的數據要存儲到邊緣,在邊緣和端側來處理,希望邊緣雲能跟中心雲協同,實現存儲的通信網絡資源的共享。對運營商來講,選擇邊緣計算的站點很容易,因爲他們擁有大量的基站,機房等。

算網融合、雲網協同建設還存在諸多難題 

對於目前雲網融合的建設,鄔賀銓認爲,現狀並不理想,因爲雲和網是獨立建設的,本身的標準、技術不一樣,運營主體也不同。

“從運營主體來看,儘管電信運營商既有云也有網,但實際上客戶不會只上一個雲,也就涉及還有非電信運營商管的雲。就算運營商是同一個主體,雲部門和網絡運營部門並不完全屬於同一個管理部門,所以數據共享程度是比較低的,沒有做到真正的雲網融合。”鄔賀銓說道。

那麼如何解決雲和網是獨立建設的問題,建設服務調度平臺是否容易?鄔賀銓提到,現在整個網絡資源對客戶是不透明的,很難把網跟雲集中管理,怎麼衡量雲的計算能力、存儲能力和其算法、性能,缺乏一些衡量的標準,因此也沒辦法抽象到跟網絡怎麼協同管理。

顯然,雲網協同和算網融合的建設任重道遠。鄔賀銓認爲,其中還存在諸多空白和難題,首先就是標準化的建設。“像Gordon Bell獎的科學工程計算,據說實際上只有20%的算力可以用,80%根本用不上。這也就意味着,算力的應用需要對算力資源有科學的衡量標準,同時對計算存儲算法資源和網絡資源要有統一的尋址,方便調度和提高效率。”

此外,雲網協同和算網融合的建設在融合架構、層間接口、協議、轉發設備、調度引擎、商業模式等領域也存在空白。例如在商業模式方面,“不同的運營主體、不同的業主,相關資源數據怎麼共享?其中企業商業祕密數據怎麼保護?誰有能力去跨域管理?”鄔賀銓說道。

最後,鄔賀銓提出,要加強戰略佈局,加快建設以5G網絡、全國一體化數據中心體系、國家產業互聯網等爲抓手的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雲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化信息基礎設施,打通信息“大動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