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杜恆峯    

每經評論員 杜恆峯

北方稀土(SH600111,股價26.85元,市值975.5億元)、包鋼股份(SH600010,股價2.06元,市值939.1億元)兩家兄弟公司之間就稀土精礦供應的問題,終於塵埃落定。在經歷包鋼股份大幅提價、北方稀土股東大會否決新的關聯交易合同、包鋼股份小幅降價之後,北方稀土11月10日舉行的股東大會還是否決了這項關聯交易,投出反對票的仍然是那批小股東。在這之後,雙方此前固定價格、固定數量的採購,將轉爲市場化採購,價格和數量都將變得不再確定。

從北方稀土、包鋼股份共同的大股東包鋼集團的角度來看,關聯交易看似只是集團內部利潤的左手倒右手,但由於持股比例和估值不同,關聯交易定價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包鋼集團持有北方稀土36.66%的股權、包鋼股份55.02%的股權,利潤越多地流向包鋼股份,對包鋼集團顯然更有利。同時,在資源行業,上游往往掌握定價權,資源高度集中的稀土行業尤其如此,包鋼股份和北方稀土目前市值較爲接近(均爲900多億元),但北方稀土2022年預期市盈率只有不到15倍,而包鋼股份是44倍,“做大”包鋼股份帶來的回報也更高。

正是由於上述情況的存在,從北方稀土小股東的角度來看,其利益和大股東並不總是完全一致的,甚至有可能是衝突的,他們寧願放棄關聯交易的便利性和確定性也就不難理解了。憑藉北方稀土在行業內的領先地位,與包鋼股份解綁雖然要承受更多的風險,但有可能換來更低的資源價格,這是值得嘗試的,即便公司經營層面可能會有波動,短期股價會有壓力,但走出第一步仍是至關重要的改變,積極用手投票、參與公司管理的小股東,更看重的是長遠的發展潛力。

從兩家公司的角度來看,關聯交易帶來的“協同效應”不復存在,究竟是壞事還是好事?這取決於公司管理層的應對能力,他們需要切實擔起自身責任。沒有了關聯交易的“保護”,兩家上市公司的經營者們不得不更爲深入地去了解市場,更仔細去研究行業發展規律,根據市場反饋和行業發展趨勢來確定生產規模,調整產品結構,以獲得更多的利潤。比如北方稀土與廈門鎢業在8月中旬就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9月初又宣佈與中國原子能工業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協議,以獲取更多的原料來源,多元化採購既能減少供應的風險,也能提升議價能力。

因此,接下來兩家上市公司如何對管理層、核心技術人員進行安排,如何有效激勵他們,公司經營策略如何調整,將變得尤爲關鍵,但在現有股權結構下,大股東對這類事項有決定性影響,小股東們要實現這樣的改變並不容易。對小股東們來說,否決關聯交易僅僅只是第一步,更積極地參與公司治理仍然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且難度遠比投票否決一項議案要大得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