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大股東易主後,保險業務收入、淨利潤連續兩年大幅正增長的幸福人壽,在2022年卻又再遭坎坷。

10月底,幸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幸福人壽”)公佈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該公司前三季度保險業務收入同比大漲,但深入公司業務,“慧保天下”發現,幸福人壽對銀保渠道依賴更上一層樓,且投資收益左右公司利潤表現,資本市場震盪下,其前三季度淨利潤大幅下滑88.14%。

此外,幸福人壽背後的金主紫光集團剛剛完成破產重整,對幸福人壽後續發展有何影響值得關注。

01

銀保渠道依賴加重,利潤再次承壓

幸福人壽成立於2007年11月,由中國信達、中國中旅等15家股東共同發起設立,是AMC系的首家保險企業。

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2022年幸福人壽保險業務收入共計169.88億元,淨利潤0.92億元,相比去年同期,保險業務收入雖然同比大增71.20%,但利潤端表現不佳,同比降低88.14%。

依據中債資信6月發佈的2015年資本補充債券2022年定期跟蹤評級報告(下稱“2022評級報告”),幸福人壽主營傳統壽險業務,截至2022年1季度末,傳統壽險佔比63.73%,萬能險和分紅壽險分別佔比10.68%和20.68%。

報告同時顯示,幸福人壽主要業務渠道爲銀保渠道,“慧保天下”整理近三年數據後發現,或受個險渠道代理人數量減少影響,近年來幸福人壽業務銷售對銀保渠道愈發依賴,個險渠道銷售佔比逐年下降。

2019年,幸福人壽銀保渠道保費收入佔全部保費收入的66.90%,個險渠道佔比27.31%;2020年,銀保渠道佔比71.10%,個險渠道佔比21.87%;2021年,銀保渠道佔比上升至77.79%,其中新單保費中佔比82.7%,2022年一季度銀保渠道佔比進一步增至85.51%。

一般來說,銀保渠道銷售的保險產品多爲儲蓄型或理財型產品,雖然具有規模優勢,但其保單價值率低,銷售成本難以控制,甚至有些產品因較高銷售成本而成爲負價值產品。此外過度依賴銀保渠道導致渠道費用高昂,也同樣掣肘着幸福人壽承保端的盈利能力。

02

投資損失拖累業績,信用評級頻頻下調

只是對於幸福人壽來說,虧損可能纔是歷史常態。

幸福人壽自2007年成立以來,在2009年至2014年常年虧損,合計虧損近34億元,僅在2015年乘着萬能險的“東風”實現3.35億的淨利潤,此後淨利潤連年下滑,2018年因權益投資失利一度成爲年度險企虧損王,虧損高達68.28億元。

2019年至2021年,幸福人壽憑藉較好的投資收益才告別虧損,分別實現淨利潤0.76億元、0.97億元、5.16億元,其中2021年淨利潤較上年大幅提高,最大原因是來自南京銀行的投資收益大增6.35 億元。據《2022評級報告》觀點,幸福人壽2021年淨利潤增長依賴權益法覈算的投資收益,承保端業務盈利能力持續較弱,業務價值較低。

但是隨着2022年資本市場大幅波動,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下降導致公司其他綜合收益虧損7.09億元,公司投資收益率大幅下滑,進一步影響到公司同期淨利潤。2021年,幸福人壽的綜合投資收益率爲6.56%,到了2022年三季度,公司綜合投資收益率跌至0.06%。

因此,中債資信在評級報告中將幸福人壽的主體信用評級再次調低,由AA-調低至A+。跟蹤期內,幸福人壽銀保渠道佔比持續提高,分銷渠道控制力弱化,退保率處於行業一般水平,新業務價值率有所增加但仍處於較低水平,保單品質一般。

除此之外,2022年以來隨着償二代二期工程落地實施,幸福人壽的償付能力進一步惡化。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末,幸福人壽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爲85.36%,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爲151.82%,較2021年末分別下降16.29和18.59個百分點。

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末,181家保險公司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爲148.1%,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爲220.8%,幸福人壽表現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不是幸福人壽第一次被下調評級,2021年7月,聯合資信就曾下調幸福人壽主體長期信用等級爲AA,下調“18幸福人壽”信用等級爲AA-。

03

大股東紫光破產重整,更添變數

然而,相比經營不善和投資上的失利,對於幸福人壽而言,最大的不確定性還來自於背後大股東紫光集團。

幸福人壽自成立以來虧損超百億,利潤僅僅10億出頭。受2018年“華融暴雷”影響,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信達資管”)迴歸主業,對外出讓幸福人壽股權。接盤方即幸福人壽現在的第一、二大股東誠泰保險和東莞交投集團,分別持股30%和21%。

其中誠泰保險的背後金主正是此前債務暴雷的紫光集團。2018年,紫光集團耗資28億元控股誠泰保險,2020年7月中旬,誠泰保險再斥資44億元受讓了幸福人壽51%股權。總資產99.6億元的地方險企誠泰保險收購總資產678億元的全國險企幸福人壽,一度被業界戲稱爲保險業“蛇吞象”。

值得一提的是,幸福人壽在2019年末仍有約99億元未彌補虧損,幸福人壽緣何受到紫金集團的青睞衆說紛紜,業界猜測紫光集團收購幸福人壽主要是爲了幸福人壽持有的壽險牌照。

據公開信息,紫光集團是國內最大的校企,依託清華大學等資源,2012年以來靠着持續大規模舉債併購,在全國佈局芯片產業基地,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佔有一席之地。紫光集團的高速擴張離不開前董事長趙偉國的激進態度,房地產商出身的趙偉國一直秉持大舉併購,激進擴張的理念,不僅在芯片領域,在教育、金融等領域也急速擴張。

然而在高負債無序擴張下,吹起的泡沫終歸要破裂。2020年四季度,紫光集團的多隻債券違約曝光了公司資金危機,被迫申請了破產重整。

值得注意的是,紫光集團收購幸福人壽後不久,就宣佈於2020年9月1日認購大家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專項產品,然後通過投資專項產品15億元間接投資紫光股份

這種金融機構借道第三方變相爲大股東“輸血”的行爲引發了有關部門的高度警覺。縱觀已經“暴雷”的保險公司,利用關聯交易,成爲大股東“提款機”,幾乎是其所有危機產生的根源。

針對保險業內的關聯交易,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曾指出,近年來,通過違規關聯交易進行利益輸送問題已成爲行業亂象之一,個別保險公司通過設立非金融子公司或者層層嵌套的金融產品,向關聯方輸送利益,把保險公司當成“提款機”,容易引發重大風險。

專項產品公佈不久,紫光股份便公告稱,此次股權受讓申請終止。這也意味着,幸福人壽15億元間接投資紫光股份計劃“泡湯”,一時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巧合的是,在投資紫光股份的專項計劃泡湯後的第二個月(2020年10月),紫光集團就被爆出債務違約。

目前,紫光集團原董事長趙偉國已被有關部門帶走調查,調查結果還未公佈;紫光集團等七家企業實質合併重整計劃也已經執行完畢,資管集團股東層面出現大換血,新的公司治理結構,新的管理團隊,會對新生後的紫光集團,乃至旗下誠泰財險、幸福人壽產生哪些影響依然是個未知數。

(慧保天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