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一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让世界前所未有地意识到,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凝聚上海力量,共同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11月14日下午,在第二届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式上的圆桌论坛环节,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华良,中科院院士、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院长董晨等三位嘉宾,从创新、研发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度探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担任了这一环节的主持人。

陈凯先:中国新药研发态势强劲,不过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原始创新药少

“我自己觉得,大家还是非常忧虑的,共同忧虑的是什么呢?我们生物产业未来往哪里走?下一个创新点在哪里?我作为临床医生,对于科学创新的期待是非常高的,我也跟今天坐在台上的三位科学家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想把自己所做的研究与整个产业和临床应用联结在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张文宏表示,正是因为大家对生物产业前景有巨大不确定性,就像医疗创新的不确定性,以及创新出来之后的落地也有不确定性,所以一直在思考,生物医药产业如何往下一个阶段走得更高、更远。

陈凯先认为,当前,全球卫生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人类健康问题看起来还是非常严峻。传染病全球暴发、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也在增多,各国医疗负担也在不断加重,这些问题错综复杂,使得人类面临很多健康问题的挑战。

“我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中药技术委员会的主席顾问,亲身经历了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发展历程。目前中医药走出国门,我国已经和几十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中医药合作的协议,这些标准已经在国际上180多个国家广泛应用,有80多个重要的标准已被欧盟药典采纳,已经有15个中药、56个标准被美国药典所采纳,目前正在制定的国际标准还有30多个。” 陈凯先说。

陈凯先表示,由此可以看到,中医药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方面,是大有可为的,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在“一带一路”国家中,这方面合作有更加紧迫的需求和更加广泛的带动作用。

他说,中国的生物医药走过了从仿制为主逐渐向自主创新发展的过程,这中间非常有代表性的重大举措,就是国家实施了《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一直实施到2020年底收官。二十年的努力奋斗,可以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18年,我国的研发新药有10个,到了2019年就变成12个,2020年变成15个,2021年国家创新药的研发批准上市有30个。我国的新药研发在国际上已经达到相当强劲发展的态势,按照我们研发新药数量的比重来讲,中国在第二梯队国家中名列前茅。不过,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原始创新药还少,这需要今后进一步加强。

张文宏:上海是产业落地非常好的一个地方

蒋华良说,在去年的首届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上,张江AI药物研发联盟成立,这个联盟后来发展到了二十多个成员,今年又要加入十个成员。如今,这个联盟当中不仅仅是张江、也不仅仅是上海的成员了,包括齐鲁药物、恒瑞药物、罗氏等也加入进来,北京和深圳的几家公司都在上海开设了研发中心,“所以我们想,这个联盟要继续做下去,也会变成一个共同体,分享全球、中国、上海的成果。”

蒋华良认为,上海特别是张江一定是AI制药的一个集聚地,AI肯定是今后制药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

“我现在觉得,看到免疫专家我都吓得要死,因为我们现在基本上什么病都用免疫来解释,新冠重症患者为什么死亡?因为免疫过强了;为什么会生肿瘤?免疫监测不行;治疗怎么办?免疫靶向治疗。好像世界上所有的医学除了免疫学就没有其他医学了,所以我不知道董晨院士是怎么考虑的,在新的产业发展过程当中,免疫学如何占领自己的领头地位,又怎样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发展?” 张文宏抛出问题。

面对主持人张文宏抛来的这个刁钻问题,董晨接话道,“文宏这个问题很好,免疫学确实跟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几乎所有的科室都会碰到免疫学的问题,所以免疫学家一方面要好好研究自己的领域,另外一方面也要深入到临床问题,及时跟人类健康的一些需求结合起来,这样我们既有原创的基础研究,同时也能够跟临床的问题结合起来,这就是最好的转化医学。”

张文宏在主持发言时谈到,最近优化防控工作二十条措施颁布,让很多人对未来有更多期待,相信中国有能力支撑我们走出疫情,生物医药的支撑能够达到这个目标。

张文宏同时表示,创新没有国界,但是产业落地有地方,无论你在哪里创新,“总归要找一个地方把孩子生下来”,上海应该是产业落地非常好的一个地方。今年,上海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约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这意味着产业在上海落地,创新孕育出健康强壮的“宝宝”程度更高。

“今天开幕的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让我相信,(生物医药)产业在上海落地肯定会赢得更好的未来。”张文宏说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