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王石答澎湃:全球气候变化会带来灾难,要毫不犹豫采取行动

已经是第14年连续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的王石,是中国在气候大会上一张独特的“名片”。

2009年,王石第一次参加于丹麦哥本哈根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COP15)的时候,彼时只有三个人同行,他们代表中国的100多家企业参加大会;13年过去了,今年赴埃及沙姆沙伊赫参会的各类中国协会、机构、公益组织代表着约100万家中国企业。这背后不仅是数量增加了1万倍,也体现出中国影响力的大幅增加。

万科集团创始人、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创始人王石在沙姆沙伊赫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角接受采访。本文图片均为万科公益基金会 供图

“今年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我最深的感受就是热闹,不仅是会场的热闹程度超过去年,而且中国角的热闹程度超出想象。”万科集团创始人、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中心(C Team)创始人和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在11月14日举办的一场线上发布会上说道。

眼下,COP27已进入到下半场,各国间真正的博弈才开始。本次气候大会召开之际,人类正面临军事冲突、能源危机、通胀等诸多不确定因素。“人类走到今天一直是面对很多的不确定性,“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总是会出现,但是全球气候变化会带来灾难,这已经没有疑问,大家都非常明确了,所以我们面对气候变化问题要采取行动,这一点一定不要犹豫。”王石在回答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提问时说。

讲好中国故事

“面对面的交流非常重要,人见了面之后是会有化学反应的,这首先需要我们更多地参加大会,利用大会来讲中国故事。”王石在发布会开场时说。

王石表示,此次大会期间的来中国馆参加活动的人群氛围之热烈前所未有。无论是中国政府代表团、民间非政府组织,还是企业举办的边会,其热闹程度都超出想象。

有了人气只是开始,如何讲好故事,还需要换位思考,而不只是“自说自话”。

王石介绍说,“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大家都担心威尼斯、阿姆斯特丹这样的运河城市和很多海岛国家首先受影响,但很少有人知道,上海的河道总长有大约30000公里,面对气候变化的威胁,上海也无法置身事外。然而,上海建成了一个非常畅通、非常成熟、运转非常好的运河网系,确保上海安然无恙。这样的中国故事,就往往让外国人感到震惊,眼前一亮。”

王石表示,他个人很明显的感受是,从2009年的COP15到2022年的COP27,中国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大家对中国的关注可以说前所未有。在今年的会场这里我感到,面对全球共同关注的气候变暖的问题,中国的影响力、中国的作用在这里非常大。”他说。

此外,王石发现,近年来气候变化大会上的中国年轻人越来越活跃。今年参会的不仅包括中国内地,还有像澳门、香港等地的中国年轻人。他们来到这里不仅仅是积极地参加各类活动,而且还积极地组织各种边会、论坛,“从年轻人这种积极的、活泼的姿态当中,你可以感觉到这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中国企业积极参与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可以做哪些事情来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都是挑战,也是机遇。”王石对澎湃新闻说。

王石进一步介绍道,“举例来说,疫情到现在不仅仅给传统企业,也给像数字经济、信息经济等企业也带来了很多影响,但是这也成了各类经济体转型的机会。面对气候变化这个确定的议题,企业也要朝着绿色经济去转型。拿房地产行业的碳中和来讲,我们需要主动提升建筑的节能效果,同时提高建筑的运营能力,包括使用节能建材、新型电器设备,以及做好小区绿电管理等等,这些都结合起来,产生对传统房地产行业有效的绿色转型改造。”

本次大会上,由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C Team)、万科公益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和中国企业气候行动(CCCA)共同主办了“云集企业力量,共创零碳未来”主题边会,会上发布了《2022企业气候行动案例集》。

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主任杨培丹介绍:“今年从众多征集到的案例中评选出了27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分布在制造业转型、交通结构调整、能源清洁化、建筑节能、污废处理、绿色金融、公众绿色生活与可持续消费这八个领域里面。

在今年的中国馆展览上,有10家企业展示了他们的绿色产品和技术,另外还有8家青年初创企业,都是在环保和可持续领域里创业的。例如一家被誉为“点亮最后一公里”的中国企业,利用太阳能技术开发了便携太阳能灯,帮助解决全球尤其是非洲贫困地区的无电问题。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于11月6日至18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与会各方希望凝聚政府、企业和公众力量,将承诺落实为行动,尽快减缓升温速度、增加气候融资、推动绿色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COP27将在上届会议成果的基础上,就一系列应对气候紧急情况至关重要的问题采取行动,包括紧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设复原力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影响,以及兑现为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行动提供资金的承诺,力求推动各国继续团结一致,为实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的目标做出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