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鈦媒體

作者 劉鳳茹

近期上證指數在3000點附近拉鋸,保衛3000點又被提及。上證指數從2007點被突破3000點後,這個數字就成了股民心中一道近乎天然的防線,每次保衛成功或失敗都成爲資本市場焦點話題。回顧過往保衛戰,持續時間短則數月長則經年。每次最終站穩3000點都意味着A股經歷了又一次“成長禮”,而本次3000點保衛戰又暗示着什麼?

2006年以來上證指數月K走勢

分化嚴重,淡化3000點

目前A股市場的3000點保衛戰,多空雙方的交戰打得不溫不火。一方面是美國的加息壓力仍存,俄烏衝突仍然還在繼續,讓原本就不景氣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並因此而影響到我國經濟,同時也影響到我國的資本市場。另一方面我國經濟本身也是在低谷運行。經過前幾次的洗禮後,在鈦媒體APP的調查中,多數人對3000點保衛戰的情節已淡化。

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對鈦媒體APP表示,3000點在15年以來已經是停留的時間太長了,當下的3000點其實已經是跟15年前是有不一樣的地方,泡沫已經大幅消退了。

券商業資深人士王劍輝告訴鈦媒體APP,目前3000點的含義上跟以前是有所不同的。現在的3000點,只能說是大盤股的整體狀況。尤其是註冊制實施後,上市公司數量明顯增加,但是上市公司市值的分化還是比較嚴重。所以當下3000點更多代表大盤股、權重板塊的表現。由於大盤股權重比較大,包括國資或者大機構持股的企業,並不是經常性的賣出買入,相對處於靜止狀態。因此這個價格變化相對較小,其他個股的變化可能對整個大盤的影響相對有限。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就不能只盯着3000點。

對A股的短期走勢,李大霄向鈦媒體APP談到,今年的中國的資本市場走勢是跌宕起伏的,出現了一個4月27號的2863低點,還有10月31號的2885的第二個低點,這兩個地方共同組成了中國股市的第六個歷史大底。在他看來,3000點及以下是極好的機會。

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對鈦媒體APP表示,雖然短期走勢是無法預測的,但是大盤能夠重回3000點整數關口,至少是一個好事,表明了市場信心得到了一定的回升,年底之前還有不到兩個月的交易時間,全年A股市場的走勢有可能是“W”型的走勢。

國泰基金認爲,主要權重指數已經進入底部擊球區,U型底市場可能仍有較大波動,但是前期超跌後進行結構性配置的時機。10月中旬以來,國內外極度悲觀預期邊際改善,疊加股債性價比處於歷史高位,是大盤得以見底企穩的重要原因。基本面來看,國內經濟預期基本平穩,穩增長政策繼續發力,防疫政策提高精準防控水平,長期政策對中國式現代化和大安全方向部署。海外美國經濟加速進入衰退,年底至少有望見到美聯儲放緩加息節奏。市場的政策預期回到了穩中求進的中性狀態。

展望2023年,A股處於“復興新起點”

華西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首席策略李立峯在其年度策略報告中指出,展望2023年A股策略,A股處於“復興新起點”。從低基數宏觀環境、改革預期再出發等因素考慮,A股所面臨的市場環境類似於2019年。由此,預計2023年A股市場具備結構性的機會。

華西證券表示,2023年流動性整體寬鬆,在未來低利率的市場環境下,資產配置荒的格局已形成,居民將尋求更高回報的資產,這將有助於增加對金融資產尤其是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

華泰證券認爲,從當前至明年底,A股或先築底後修復,2023年上半年估值修復先行、下半年盈利接力。2023年市場結構與2022年或近似鏡像,成長+下游佔優,消費搭臺+科技唱戲,把握社交重啓+虛實共生雙主線,週期、製造中挖掘細分機會。

我國今年以來受到超預期因素的影響,在國內外比較複雜的形勢之下,經濟增速也是出現了明顯下降。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爲,但是四季度單季度GDP有可能出現明顯的復甦,明年經濟增速有可能逐步回到正常的一個增速上。這也支持A股明年走好。

浙商證券認爲,全球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地緣政治將持續影響經濟和市場。展望2023年,擾動市場的宏觀不確定性因素將逐一淡化,權益市場也將迎來新的轉機。轉機主要源自四大層面,經濟層面主要是房地產中長期規劃出臺後政策預期的明朗化;疫情層面主要是聯合國定義“大流行”結束後我國疫情防控體系在“動態清零”框架下進一步優化;地緣層面主要是2022年冬季來臨後俄烏戰局將逐步進入動態均衡階段,戰事不確定性下降;海外層面主要是歐債壓力風險出清後,金融穩定的壓力和美國通脹的回落驅動美聯儲在2023年Q2給出更爲明確的政策轉向信號,海外流動性緊縮的最大不確定因素將轉向並趨於寬鬆。綜合考慮全球不確定性因素拐點的潛在時間,我們認爲2023年兩會後市場預期將迎來轉折,權益市場將在Q2起進入慢牛通道。

生態結構:績優成長是註冊制時代必要選擇

註冊制是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牛鼻子”工程。從科創板“試驗田”起步,到創業板、北交所,存量與增量改革穩步推進,註冊制改革蹄疾步穩。在包容性的註冊制標準下, A股上市公司數量實現較快增加,資本市場規模顯著增長。

A股生態結構的變化,也帶來投資策略的轉變。

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曾撰文表示,總的看,經過近3年試點探索,以信息披露爲核心的註冊制架構初步經受住了市場考驗,配套制度和法治供給不斷完善,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的條件已基本具備。

在經濟學家宋清輝看來,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對整個證券市場帶來的的變化和影響都是巨大的,不但能夠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而且還能夠推動資本市場由量變到質變,形成良性循環。另一方面,A股實行全面註冊制以後,投資環境將發生巨大變化,中小投資者在新的環境下如何適應和生存?

宋清輝認爲,註冊制落地後,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專業水平、投資經驗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着股票數量大幅度增加,特別是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投資決策較之以往變得越來越困難,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現“全盤皆輸”的局面。股票價格由價值決定,在此投資法則下,選擇績優成長,纔是註冊制時代下投資者的必須選擇。

王劍輝表示,全面註冊制落地之後,需要對以前的固化理念要有所修正,尤其是稀缺概念可能就會越來越淡化。另外,要更多關注子行業、子板塊,選取標的要側重於成長性,這種成長性企業可能更多需要從新興的行業中去挖掘。

金融系統人士武忠言稱,註冊制下,新股定價需要注意估值加速分化問題。近兩年來,註冊制市場化定價趨勢已經越來越顯著。“新股不敗”的神話已經被打破,新股破發漸成常態。從打新的角度看,精選優選個股尤爲重要。要關注公司尤其是高市盈率發行的公司是否具有持續成長能力,可以從公司所在行業的發展趨勢、公司在行業中所佔的地位、擁有的核心技術、經營模式等多角度分析。

宋清輝還談到,近年來的發展實踐已經證明,量化策略配置是更好的選擇之一,但是與海外發達資本主義市場相比,我國資本市場的量化策略佔比仍然較低,這也制約了其在國內的穩健發展步伐。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各種量化平臺的興起,預計今後國內越來越多投資者將會選擇採用量化交易策略,其前景十分廣闊。

薩摩耶雲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則指出,投資策略趨同在這兩年最明顯的表現是“抱團”炒股。量化交易策略趨同容易被誤導或者操縱,引發追漲殺跌。因此,強化監管更好地規範量化交易,已成爲多數業內人士的共識。

時值歲末,如何穿透彷徨迷霧,重拾價值信心?

在中央統戰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政策指導下,由中國工業合作協會、濟安金信、鈦媒體聯合舉辦的2022年中國上市公司投資價值峯會暨中國投資基金羣星峯會,將於12月3日在深圳盛大開啓。

“雙峯會”將分爲兩個平行會場,分別聚焦於“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與價值新發現”與“投資基金——信任的力量與價值重塑”兩大主題。“雙峯會”也是鈦媒體十年致敬盛典·深圳峯會的重要呈現,我們期待與各界人士推心置腹,坦誠共敘,探討中國在進入新時代發展階段之時,市場參與各方如何勠力同心,共同推動金融行業與資本市場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