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希 北京報道

11月15日,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指導,21世紀經濟報道、21財經主辦,浦銀理財聯合主辦的“2022中國資產管理年會”在上海隆重舉行,本屆年會主題是“大資管進化再啓航”。光大理財總經理潘東出席本次論壇並在圓桌對話環節發言。

回顧銀行理財的轉型發展之路,潘東表示,可以用“破舊立新,破繭成蝶,光大成長”三句話來概括。

“破舊立新指的是銀行理財行業。在過去四年裏,銀行理財的‘老產品’平穩壓降和轉型。銀行理財總規模在今年6月份回到了29萬億,而且29萬億中有95%是淨值型產品。

破繭成蝶指的是銀行理財公司。理財公司四年前纔剛剛誕生,經歷了建章立制、打造隊伍、監管規範等,發展到今年6月份,其管理規模已經達到19萬億,佔整個理財行業2/3的比重。我覺得在這個轉型發展的過程中,銀行理財應該說呈現了一個預期收益型產品穩步壓降、存量老資產穩妥處置、淨值型產品穩健增長的好的結構和狀態。”潘東說道。

光大成長指的是光大理財伴隨着行業的成長和進步。潘東表示,就光大理財而言,成立以來最要感謝的是投資者的認可。目前,光大理財管理規模超1.3萬億,其中97%都是理財公司成立後自主發行和投資管理的產品。光大理財三年來爲投資者實現的投資回報超過了900億元。與此同時,光大理財在服務實體經濟、支持公募REITs投資、產品體系搭建以及投研、風控和數字化管理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談到今年銀行理財產品的業績表現,潘東表示,波動是市場的常態,要理解理財產品的業績波動,我們首先要理解銀行理財客羣的基本盤。我們認爲,銀行理財客羣的“基本盤”是擁有穩健投資偏好的投資者羣體,這些投資者是自2004年光大銀行推出的首支人民幣銀行理財產品,揭開銀行理財行業發展序幕以來,一路跟隨銀行理財行業十八年的發展培育而成,他們的風險偏好與公募基金完全不同。因此,銀行理財公司應當在這個“基本盤”之上去循序漸進地考量。

“產品是理財公司與投資者進行交互的載體,產品連接了投資者和資管機構、資本市場和基礎資產。在公募基金行業,可能是投資者來接受產品,銀行理財最大的不同,是要從投資者出發設計我們的產品。”潘東表示。

潘東介紹了光大理財近些年來的具體探索。潘東介紹,光大理財首先要去了解客戶,瞭解客戶的風險偏好、資金性質、資金的可投時間長短等,將客戶需求及產品特徵在產品端首先整理出來,然後翻譯成“投資組合的風險預算”,再將“風險預算”交給投研團隊產生投資策略和大類資產配置策略等,再在這個基礎上落地產品設計及投資運作。

此外,潘東表示,銀行理財交付給客戶的不僅僅是投資業績,還應當包括投資體驗。一方面,在產品存續過程中,應當靠投研能力來控制波動和回撤;另一方面,理財公司的銷售經理和產品團隊,要爲客戶提供有溫度、有深度的陪伴與服務。

潘東強調,理財行業還是要回歸“受人之託、代客理財”的本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投資者利益最大化,用專業力量服務國家戰略,不斷提升自身服務客戶、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也是光大理財的企業使命和長久追求。

(作者:楊希 編輯:周炎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