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黃辛旭    每經編輯 裴健如    

“現在還有10天的衝刺時間,大概11月下旬再購買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以下簡稱插混)可能就很難獲得免費的上海牌照了。”日前,一位比亞迪汽車銷售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按照上海的新能源政策,自2023年1月1日起,消費者購買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的,不再發放專用牌照額度。眼下,距離該政策的正式實施僅剩月餘時間,上海市的插混市場也進入了最後的窗口期。

據一位榮威品牌的銷售人員透露,從“金九銀十”開始,其所在店內的客流量就有明顯提升,不少消費者都是衝着插混車型而來。

一直以來,插混車型都是新能源汽車裏增速較快的細分市場。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前9個月,國內插混車型市場累計銷量約爲98.7萬輛,同比增長168.9%。

消費者追趕政策“末班車”

“最近(我們)大都是‘閉眼賣’的狀態。加之嘉定區政府購車補貼也將於(2022年)12月31日截止,近期插混車型的銷量呈現爆發式增長。”上述榮威品牌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很多消費者都希望趕上最後的“窗口期”。

“消費者下單之後,政府審批通過、開票、提車、上牌等環節也需要20天左右。因此並不是趕在12月底下單就可以拿到上海牌照的。”上述比亞迪汽車銷售人員表示,留給上海消費者的時間只剩下10天左右。

正考慮入手插混車型的孫先生(化名),也希望趕上政策“末班車”。“我一直在拍上海牌照,但很難中標。加上我個人的續航焦慮比較嚴重,目前不打算購買純電動車型。我在思考要不要購買一輛插混車型。雖然現在沒有必須用車的需求,只是擔心今年不入手,後續就沒有牌照了。”孫先生說。

爲了應對上海消費者近期對插混車型的熱情,不少車企也對產能進行了調整。上述榮威品牌的銷售人員透露,車企之前已經有所準備,工廠調整了插混車型產能,目前提車時間在兩週之內。

“我們與政府(有關部門)有過一定的溝通,只要用戶趕在12月上旬之前下單,工廠就能夠排產。這樣即便是用戶上車牌的時間趕到了2023年元旦之後,我們還是能爭取到上海牌照。但是如果時間再往後推,就很難保證了。”一位問界品牌銷售人員告訴記者。

車企調產能搶抓“窗口期”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對插混車型的政策調整來得並不突然。早在2021年3月,《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實施計劃(2021~2025年)》中就已經宣佈了這一政策,爲車企和市場預留了將近兩年的緩衝期。

彼時,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進解釋稱:“我們適當調整了新能源汽車專用牌照政策,也是讓有限的道路資源去支持更多的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應用,進一步鼓勵綠色低碳出行。”

一直以來,上海市插混車型的銷量都較爲可觀。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前8個月,上海新能源汽車上險量約爲14.34萬輛。其中,插混車型爲4.5萬輛,佔比超三成。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某合資車企員工處瞭解到,從2021年開始,不少車企就已經加大了對上海市場的關注以及產品投放力度,以期把握好插混車型政策調整前的窗口期。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一張上海牌照指標的拍賣價格接近10萬元,上海市不再爲插混車型發放免費牌照,也意味着該地區插混車型的購車成本將明顯增加。

不過,上海市插混政策的變化,並沒有影響到各車企對插混新車的密集投放。例如,基於路虎MLA-Flex架構所打造的全新一代路虎攬勝運動版在近日正式上市,提供了燃油版以及插混版車型,售價區間在96.8萬~135.8萬元;領克旗下智混電動SUV領克09 EM-P遠航版也於近期上市,提供純電、智能電混、純電增程三種核心駕駛模式。

2025年滲透率或達24%

據上述合資車企員工透露,部分車企會調整銷售策略,將插混車型投放至上海之外的其他城市。

“但長遠來看,企業會擔心繼上海之後,有其他城市跟進政策,取消插混車型的綠牌指標。這樣的話,插混車型的競爭力就會下降。”上述合資車企員工說。

業內普遍認爲,插電混動技術只是一個過渡性技術。“因爲純電動車早期有着價格貴且電池能量密度低、續航里程不足的情況,所以纔出現了插混這種過渡技術。但現在不少純電動車的續航已經沒有問題,價格的性價比也大幅提升。很多車主確實是因爲牌照而購買插混車型,如果車主在用車過程中只加油不充電,就不能起到環保的作用。”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表示。

不過,光大證券分析師倪昱婧認爲:“我們判斷,低油耗+智能化切實保障了插混車型的核心競爭力,拓展下沉市場增量前景廣闊,看好插混車型打入10萬~20萬元價格帶,預計未來插混車型市佔率持續穩步提升。”

中信證券研究披露的數據顯示,與過去插混車型主要銷售在一二線等限行限牌城市不同,插混車型已呈現出加速替代燃油車的跡象。

中信證券研報認爲,到2025年,中國乘用車市場的插混車型銷售佔比有望從2021年的2.1%提升至24%。橫向對比海外,主流歐美車企已放棄了對插混技術的迭代更新,未來的混動和插混市場將有望成爲中日兩國“雙雄爭霸”,中國乘用車市場將有望培育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車企,以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