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COP27)正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埃及政府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6日聯合主辦生物多樣性主題日活動。《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主席國代表、中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出席活動,並就氣候變化應對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協同增效,以及“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框架”)的達成和實施做出展望。

趙英民指出,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是全球面臨的兩大環境危機,二者在成因上密切相關,需要協同應對、系統治理。對此,中國已開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正在制定的“框架”是未來一個時期,特別是2030年前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的綱領性文件,是COP15第二階段會議的重要預期成果。“框架”爲我們加強“里約三公約”合作,協同應對全球生態環境挑戰提供了契機和平臺。

趙英民表示,經過四輪工作組磋商,“框架”磋商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一些關鍵議題上尚存在較大分歧,談判任務依然艱鉅。作爲COP15主席國,中國一直不遺餘力地發揮領導力和協調作用,去年COP15第一階段會議在中國昆明成功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視頻出席並發表主旨講話,大會通過《昆明宣言》,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進程注入了強大動力。期待各方秉持地球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充分展示靈活性,爲達成“框架”相向而行,在關鍵議題上尋求折中方案,推動在COP15第二階段會議達成兼具雄心和務實平衡的“框架”。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祕書處執行祕書伊麗莎白·穆雷瑪、加拿大環境和氣候變化部助理副部長塔拉·香農、土著信息網絡組織執行主任露西·穆倫基、《生物多樣性公約》自然與人行動議程負責人馬努埃爾·維達爾,以及“框架”不限名額工作組共同主席巴西勒·範·阿夫爾和弗朗西斯·奧瓜爾致辭並感謝中國作爲主席國爲推動“框架”磋商發揮的巨大作用。(總檯記者 陸雋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