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五龍宮遺址考古發現浮雕、水簡等千餘件文物

記者18日從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築羣的重要組成部分——五龍宮遺址經過兩年多的系統考古發掘,目前已累計出土文物1000餘件,遺物年代最早爲漢。該考古發掘是全國宗教考古與建築考古的一次重大發現。

五龍宮位於湖北省十堰市武當山,始建於唐代,明永樂年間大興,清代之後逐漸衰敗,同時具有皇家與道家宮觀的特點。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20年9月至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五龍宮中區南廂房以及南區進行整體揭露式考古發掘。

五龍宮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康予虎介紹說,這是歷史上對該遺址首次正規的考古發掘。本次發掘面積近7000平方米,發現房址10座及水池兩處,出土文物1000餘件。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水池底部的三組浮雕——五龍浮雕、龜蛇浮雕、火紋及玉兔搗藥浮雕,年代上限可至北宋。

康予虎說,五龍浮雕的造型與五龍宮內目前發現的元、明及清代的浮雕石龍形制、樣式皆不相同,因此目前初步認爲其年代爲宋代。同時,五龍浮雕圍合成的方形圖案,及圖案外側雕刻的臺階,說明這曾是一處經常性的人爲活動場所。

據初步統計,五龍宮遺址出土遺物有陶、瓷、銅、鐵、木、骨、石、琉璃等8大類。除大量的勾頭、滴水、筒瓦、脊獸等陶質和琉璃質建築構件外,還有碗、盤、杯、碟、銅錢、硯臺、燭臺、鐮刀、髮簪等生活用器,另有少量的真武像、靈官像、水簡、碑刻等宗教用器。出土遺物年代最早爲漢,偶見宋(金),多爲明清,延續至民國。部分瓷器、錢幣等可當標準器斷代,已形成一個可靠的年代序列。

記者瞭解到,目前水簡碑文的釋義工作已經完成,部分文字剝蝕,現存246字。水簡碑文一面爲雲篆:“九河傾訖,鳥母羣飛,蛟龍通道,水陌洞開,赤文玉書,驛龍風馳。”該簡是明代武當山“皇室家廟”祭祀的重要實物。

爲深化武當山文化遺產內涵價值認識,發掘期間,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學、文獻學的研究基礎上,與北京大學、武漢大學開展古建築學研究,與安徽大學、浙江大學開展建築和造像材料的研究,與四川大學開展宗教學研究,均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專家認爲,五龍宮遺址數量豐富、類型多樣化,又融于山水,爲中國明代道教宮觀建築佈局和官式建築工藝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