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紮根於互聯網的“百貨公司”,亞馬遜是衆多北美和歐洲消費者的首選電商平臺。但現在,這家公司正在變得越來越“硬”,不僅建立了自己的硬件產品家族,如Fire系列平板電腦、Echo系列智能音箱,甚至延展至智能家用機器人。與競爭對手相比,亞馬遜通過硬件整合內容的動作啓動得最早也最堅決。

硬件對亞馬遜到底意味着什麼?

對此,亞馬遜智能硬件與服務全球副總裁雷振君(Regien De Bleecker)告訴界面新聞,通過設計提供高品質、可持續的硬件產品,亞馬遜希望不斷豐富全球消費者數字化家居生活,進而推動“飛輪效應”持續高速轉動。

所謂“飛輪效應”,其核心爲亞馬遜Prime會員服務,最初用來提升用戶的配送體驗,隨着會員權益不斷增加,願意加入的用戶也逐漸增長。亞馬遜曾表示,Prime會員與亞馬遜的互動越多,在亞馬遜購物的頻次也更多、購物時間更長、購買品類更豐富,從而形成“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下的亞馬遜內容體系,也爲其硬件提供了競爭力。亞馬遜擁有最大的有聲書平臺Audible、直播平臺Twitch、音樂平臺Amazon Music以及影視平臺Prime Video,這些內容支撐着亞馬遜的Fire平板、Fire TV等設備,使其在相對封閉的體系和激烈競爭的硬件性能指標下,依舊在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

而隨着雲業務的發展,硬件給亞馬遜增添了新的意義:強大的雲計算能力幫助這家公司有了擴展更多硬件類型和場景的能力,消費者對硬件的使用進一步豐富了落地場景。

2007年以來,亞馬遜的硬件家族不斷向智能家居領域擴張,囊括Echo智能音箱、智能門鈴Ring等。

語音助手Alexa是連接這一硬件體系的核心。“我們的願景是帶來易於使用、使人愉悅的智能家居體驗,在聲音可及的範圍內,爲生活帶去便捷和幫助。雷振君表示,大量第三方設備可以接入這一系統,亞馬遜希望藉助設備與服務的整合讓硬件成爲家庭的“心臟”。

實際上,雷振君所在的亞馬遜智能硬件亞洲團隊在公司中具有重要地位。據他介紹,該團隊於2009年成立,會與亞馬遜智能硬件全球工程師團隊合作。經過十餘年的發展,亞馬遜智能硬件亞洲團隊已在深圳、北京、上海、臺北等地設有辦公室。

“我在亞馬遜已經工作超過十年,專注於許多新產品的前沿領域。雷振君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基於亞馬遜的全球協作體系,亞馬遜智能硬件亞洲團隊在產品概念打造、硬件、軟件、可靠性、產品開發、製造、供應鏈、物流和未來產品戰略等領域,爲全球客戶提供服務。

但亞馬遜仍需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語音助手方面,兩大移動系統巨頭蘋果和谷歌有SiriGoogle Assistance等;智能硬件方面,兩家公司同樣有與亞馬遜對標的相應產品體系,谷歌追趕最緊,覆蓋智能手錶和音箱,並進行了一系列針對智能硬件的收購。

不過,雷振君並未透露亞馬遜硬件在公司中的營收比重。出於普及和用戶接受度等原因,通常互聯網公司的智能家居等硬件多在利潤豐厚的互聯網業務的補貼下進行銷售,屬於科技巨頭“價格昂貴的玩具”。篤信“飛輪效應”的亞馬遜更是如此。

其最新的“玩具”是家用級機器人“Astro”。這個帶有一塊屏幕和一組輪子的白色機器人造型可愛,像是動畫片《機器人總動員》的“Wall-E”,在AI驅動下,通過攝像頭和傳感器完成與人類的簡單互動和安全巡邏等任務。

據界面新聞了解,亞馬遜做家用機器人的想法由來已久,並受到創始人傑夫·貝佐斯的直接推動。亞馬遜堅信機器人終有一天會在家庭中普及,甚至設想了大量應用場景,它們能夠理解用戶的需求,並做出適當的回應。

目前來看,Astro更像一隻聰明的“寵物”。據雷振君介紹,Astro有自己的肢體語言”,可以身體來傳達意圖,還能與人互動。當主人不在家時,Astro可在家中巡邏,方便用戶隨時查看家中的情況。同時,Astro還可以發送警報提醒、進行實時視頻會話以及播放影視、音樂和新聞等媒體內容

顯然,這一系列功能並不能成爲家用機器人的殺手級應用。自從特斯拉發佈人形機器人“擎天柱”原型機以來,外界對機器人的熱情迅速激發。配置“自動駕駛軟件”的“擎天柱”具有強大的環境適應性,可在變化莫測的駕駛環境裏優化自己的決策。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還稱,預估“擎天柱”最終價格將在2萬美元以下,35年間即可量產上市,有望得到普及。

不過,亞馬遜在機器人領域仍然充滿信心。“Astro是我們的第一個機器人,但絕不是最後一個。雷振君表示,由於物理世界的複雜性,機器人技術的進步往往比其他技術(如雲計算或AI)要慢。未來希望通過將Astro穩步迭代,直到市場上出現某種殺手級應用程序來激發需求。

得益於亞馬遜的電商業務,其在工業機器人領域亦有積累。據瞭解,自2012年以來,亞馬遜已在全球各地的設施中部署了數十萬臺機器人,用於倉儲、物流等用途,以簡化員工的工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