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網財經

“三十歲只想退休”明顯是一句玩笑話。但年輕人在認真考慮養老,卻已成爲當下的事實。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和家人健康長壽,退休生活品質舒適。而養老金的使用趨於剛性,個人養老金缺口持續擴大,且伴隨着養老金替代率持續走低,有必要提前開啓一份科學、合理的養老投資規劃。通過逐步的財務積累,爲退休生活做好充足準備。那麼,如何開啓一份養老規劃呢?

第一步:算“家底”

首先,藉助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等對個人/家庭資產情況進行評估,瞭解現有的“家底”。(鏈接前文《健康的家庭財務報表哪項需補齊?》)

其次,合理預估未來的生活開支。除了對日常開支的預估之外,也要對未來的可能大額支出提前佈局,如子女是否有出國留學規劃、是否要購買房產等。

對退休後的開支預估,在不降低生活水準的基礎上,更要結合實際情況,不盲目追求超高標準(按照世界銀行建議,如果要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不下降,養老金替代率要不低於70%)。

第二步:讀“政策”

根據我國養老相關政策,養老資金主要源於三個部分:基本養老金、企業年金、個人養老金。三者定位不同,互爲補充。可根據自身繳費情況,估算未來能從基本養老金、企業年金中領取多少養老金,同實現品質養老還有多少缺口。(鏈接前面的文章《實現品質養老需要多少錢?》)

大家可結合自身情況,參與個人養老金計劃、選擇相匹配的產品。此外,個人養老金享有稅收優惠,大家更要做好“功課”合理開展稅務籌劃。

第三步:定“策略”

各類養老金融產品具有不同的收益風險特徵,投資者可結合自身風險偏好等因素,選擇不同的產品投資。

選定適當的產品之後,對於資金的投資方式,可考慮:初始投入+持續幾十年的投入。這種方式類似於買房首付+按期還貸的形式。

一次性投入:可優先使用一筆較大額資金,作爲初始本金,進行一次初始投資,穩住養老儲備底倉大盤,提升投資效率;

持續幾十年分批投入:有利於降低波動,持續積攢。

投資額要量力而行,根據家庭財務結餘狀況,動態調整。

第四步:調“配置”

制定一份養老投資規劃後,並不意味着高枕無憂。隨着時間的推移,市場環境、自身風險偏好等都會隨之變化,需要我們定期檢視、優化,確定不同資產類別的配置權重。

長期資產配置是養老金實現長期投資目標和控制風險的重要手段,發揮着控制風險和穩定收益的重要作用。投資者也可以把資產配置交給專業人士來做,例如,目標日期養老基金就是一款配置型的產品,隨着投資者退休日期的臨近,權益類資產的比重不斷降低。

養老投資是一個長達數十年的過程,其本質在於資產的長期保值增值。因此,需要及早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那就從現在開始,爲自己、家人開啓一份“養老投資規劃”吧。

(以上數據及圖表來源於易方達投資者教育基地)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