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針對當前疫情態勢,多地省級大員或召開會議,或現場督導,部署疫情防控工作。

省級大員

週末暗訪疫情防控

20日,31省份新增本土確診病例2277例、本土無症狀感染者24547例。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多地官員深入一線調研檢查疫情防控工作。

20日,吉林省委書記景俊海在長春市農安縣檢查疫情防控工作,採用的方式是暗訪。“吉林日報”微信公衆號的消息稱,景俊海以“四不兩直”(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彙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方式到長春市農安縣暗訪檢查疫情防控工作

11月20日,吉林省委書記景俊海以“四不兩直”方式到長春市農安縣暗訪檢查疫情防控工作,在長春高速北口實地檢查“落地檢”等措施落實情況。圖片來源:吉林日報微信公衆號

報道稱,在長春高速北口,景俊海強調,要全面實施“落地檢”等措施,引導外省返(來)吉人員主動報備,牢牢守住外防輸入關口。暗訪檢查中,景俊海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抓細抓實各項防控工作,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選擇在週末以“四不兩直”方式調研督導疫情防控的還有青海省省長吳曉軍。

“物資配送怎麼樣?”“看病就醫等保障怎麼樣?”“生活垃圾怎麼處置?”21日的《青海日報》報道稱,19日,吳曉軍在西寧市城東區等地,與一線防疫人員深入交流,詳細瞭解防控措施落實、生活物資服務保障等情況。吳曉軍說,要嚴格落實管控措施,注重傾聽羣衆呼聲和訴求,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羣衆服務,加強生活物資供應,及時回應和解決羣衆反映的問題,堅決防止風險外溢。

推進幹部下沉,

進小區、進微信羣

在疫情防控的要求中,多地強調領導幹部靠前指揮、下沉一線。

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內蒙古日報》報道稱,15日上午,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主席王莉霞隨機到呼和浩特多個小區督導疫情防控工作。她現場指出了部分小區核酸檢測組織不到位、工作隊伍沒有形成合力、工作人員對小區情況掌握不精準等問題,並要求舉一反三、立即整改。

當晚,王莉霞參加呼和浩特市社區管控組調度會,強調幹部派出了不等於派到了,派到了不等於責任到了。各級幹部必須站在羣衆角度,堅決做到進小區院、進微信羣、進重點場所,認真回答好發現了什麼問題、解決了什麼問題,不折不扣落實好各項防控舉措。

兩天之後,17日,在呼和浩特疫情防控發佈會上,呼和浩特市委組織部介紹,目前全市共有50269名幹部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例如,“進羣”方面,要求所有包聯幹部、下派幹部、突擊隊員建立工作羣,加強溝通協作,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進入網格羣、樓棟羣、居民羣,虛心接受羣衆批評,主動聽取羣衆意見。截至11月16日,2330名幹部已完成“進羣”。

20日晚,在鄭州市疫情防控工作視頻調度會上,河南省委常委、鄭州市委書記安偉要求,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要在崗在位在狀態,靠前指揮、強化統籌,把各方面力量充分調動起來、有效使用起來。

《鄭州日報》報道稱,這次會上,安偉強調,要強化系統思維、底線思維,統籌疫情、輿情、社情,持續做好獨居老人、精神障礙者、基礎病患者、孕產婦、兒童等特殊人羣的摸排和跟蹤服務,把各項服務保障工作想周到、做細緻,切實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守土有責、守土盡責,

省委書記強調這個底線

20日,新華社發表題爲《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的評論文章,文章稱,“針尖大的窟窿能漏過斗大的風”。疫情防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須臾不可鬆懈,誰也不能掉鏈子。要堅決克服輕視、無所謂、自以爲是等思想,壓實屬地、部門、單位、個人四方責任,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抓,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補短板、強弱項,不斷織密織牢疫情防控網絡。

文章還指出,要依法依規維護防疫秩序,堅決杜絕簡單粗暴、生硬冷漠,設身處地爲羣衆着想,把工作做得更細緻更周全一些,切實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凝聚起抗擊疫情的強大正能量。

此前幾日,多地在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時同樣在強調“守土有責”。

據《雲南日報》報道,11月18日,雲南省委書記王寧在昆明市調研指導疫情防控,他要求昆明市根據疫情防控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加強分析研判,明確目標方向,毫不懈怠、科學精準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疫情的底線。

王寧稱,疫情防控是對領導幹部能力、素質、水平的檢驗。他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全面落實好疫情防控各項措施,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抓,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要分區分級、科學精準防控,該嚴的嚴格管控到位,該常態化的不能再加碼。

同樣在18日,江蘇省委書記吳政隆在該省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也強調,堅持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疫情底線

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的報道稱,會議強調,要全力做好人民羣衆生產生活保障工作,心中裝着羣衆,站穩羣衆立場,切實滿足疫情處置期間羣衆基本生活需求,保障看病就醫等基本民生服務,加大對重點羣體關心幫助力度,盡最大努力解決羣衆急難愁盼問題,做好思想引導和心理疏導,堅決防止發生衝擊社會道德底線的事情。

中新網首席時政記者:闞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