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貝殼財經

11月21日,在2022金融街論壇平行論壇上,圍繞“全球地緣經濟變動下的金融發展與金融安全”主題,多位嘉賓分享了觀點。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原主席肖鋼在論壇演講中指出,要從四方面健全金融安全體系,包括健全法治、築牢金融安全網等。中國進出口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李鈞在演講中表示,要拓展金融合作、共促金融發展,金融業的新機遇之一,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增強經濟低碳、綠色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 斯賓塞認爲,中國金融業的設計和管理是比較穩健的,在挑選投資項目時非常審慎。但是一些新興經濟體面臨着更大挑戰,包括財政和金融領域的穩定問題等,全球經濟需要解決這些問題。目前爲止我們的系統性風險沒有上升到一個很嚴重的級別,但如果忽略掉這個風險,它可能會對全球經濟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包括金融的一些基本原則並不是非常新的,對此需要採取一些舉措。

肖鋼:完善風險監測評估預警與早期糾正機制

肖鋼在論壇演講中指出,二十大報告把金融風險的問題擺在了很重要的位置,是中央文件首次提出“金融穩定保障體系”,也是黨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可見把金融風險的防範和健全金融安全的治理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高度。

對於如何健全金融安全體系,肖鋼表示,要從四個方面着手,包括加強黨的集中全面領導、保持經濟質量的提升和數量的合理增長、健全法治並築牢金融安全網。

首先,加強黨的集中全面領導。肖鋼表示,要堅持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與市場性、專業性的有機統一,堅持系統觀念和問題導向,落實責任制。

其次,保持經濟質量提升和數量合理增長。必須擴大內需戰略,把擴大內需戰略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要加快建設高水平的市場經濟體制,讓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

第三,健全法治。加快出臺金融穩定法,整合提升現有的法律法規條文,有利於提升系統性金融風險防控能力,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

第四,築牢金融安全網。三大傳統工具(微觀審慎監管,存款保險以及中央銀行最後貸款人)已經不夠用了,還要新增一些支柱,具體舉措包括豐富政策工具箱、加強功能監管和行爲監管、完善風險監測評估預警與早期糾正機制等。

李鈞: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增強經濟低碳、綠色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李鈞在演講中表示,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需要金融業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找準金融服務的發力點和突破口,統籌好發展與安全,維護金融穩定、拓展金融合作、共促金融發展。

他認爲,要從四個方面尋找出路。一是提升金融服務質效,推動世界貿易投資增長和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需要金融機構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充分發揮資金對國際貿易、跨境投資、產業佈局的引導和帶動作用,主要在更加多元、更加精準、更加協同、更加高效四個方面下功夫。

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增強經濟低碳、綠色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綠色發展催生巨大的投融資需求,需要金融機構在其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理念上,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將ESG貫穿經營管理的全流程,審慎評估項目的社會、環境、勞工風險,分步有序建設信息披露機制。產品上,加快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投資等金融產品的創新運用,滿足清潔能源、綠色製造、環境治理、節能低碳等領域的資金需求,通過綠色金融推動綠色產業發展。標準上要促進不同國家、不同行業的綠色信貸標準與綠色投資原則的對接,參與並引領國際標準制定,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金融政策和標準體系。”李鈞說道。

三是築牢金融安全底線,持續提升防範化解風險隱患的意識和能力。一方面,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保持適度的風險偏好,加強風險研判、預警監測、壓力測試,避免期限錯配加劇、過度投機行爲帶來的流動性風險。另一方面,提高風險識別、處置和應對能力,通過專業管理方式和先進科技手段,及時發現和遏制風險苗頭,爲未來可能出現的不利情況做好應對預案,防止風險擴散蔓延,影響整體資產質量。

四是深化金融交流合作,形成信息共享、優勢互補、共謀發展的合力。其中,信息方面,既加強管理經驗、風險防範等傳統領域的溝通交流,也加強金融科技、普惠金融、融智服務等新領域的信息共享;機制方面,建立並健全更多常態化的合作交流平臺與網絡,爲金融機構間交流合作創造便利條件。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 程維妙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