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真正實現航空航海的零碳排放還需要三四十年的時間。

“雙碳”背景下,航空和水運行業未來有哪些發展方向?

在22日舉行的2022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上,中國能源研究會原常務副理事長周大地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要把能源轉型作爲環境保護的總抓手,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方面的調整。

在周大地看來,《巴黎協定》非常重要的一個結論,就是各國要共同努力,把人類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全球變暖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另一方面還要力爭使它低於1.5攝氏度。“中國目前還沒有碳達峯。真正要實現1.5攝氏度,就必須儘快轉向綠色發展方向。”

他說,航空、水運方面目前還在探索如何實現低碳道路,國際社會對空運水運的低碳發展問題高度重視。“航空水運在碳排放之中大約佔4%,有些國家可能比例更高一些。在這方面已經有不少技術創新和技術示範,比如說短途電動飛機,生物航煤已經做了十幾年,電動船舶現在在內陸和沿海也都在試行。”

周大地認爲,真正實現航空航海的零碳排放還需要三四十年的時間,目前技術路線還在探討之中,從技術本身來看,不管是發動機還是原料,或是動力系統、飛行器或者船,還有非常長的時間去努力。“現在我們應該開始把近期能做的事做起來。比如國內航運,就要和地面交通高度電氣化以後新出現的問題來綜合討論。”

他補充說,空運領域的低碳也不只是飛機本身的問題,其中營運優化減碳還是有很大的潛力可做,比如,減少飛機的滯空時間,提高營運的負載、負荷率,優化各種航運路線。另一方面,機場的能源管理、碳排放管理也有空間。

水運方面,他提醒不要只關注遠航遠洋大船,可以關注內陸沿海的船舶。因爲未來一次能源要以電力爲主,在這個體系下儘量考慮動力的低碳化,充分利用電力系統,包括蓄電池、燃料電池,另外還可以通過LNG替代等等。

周大地強調,航空和水運的低碳領域需要國際合作,中國要積極參與國際航運空運組織相關的低碳領域活動。

“這件事光靠航空海運某一家去努力也很困難,政策、科研方向、金融投資等方面都需要一起配合,我們應該從交通系統開始主動提出可供討論或比較成熟的方案,爭取國家的支持,開展航運和空運的低碳排放、碳中和路徑方案研究,做到上下結合及早起步。”周大地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