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一出關乎蘇寧破產的“狼來了”戲碼再次上演。11月23日,針對市場上沸沸揚揚的“蘇寧易購被申請破產”一事,蘇寧相關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該事件與蘇寧易購併無關聯,僅爲旗下子公司與當地企業的糾紛案件。

“破產”傳聞可謂接連不止,一定程度上也顯現蘇寧內外憂患之深。高歌猛進一路收割商業版圖的高光時刻已成過往,如今。蘇寧不得不飽嘗債務累累、業務動盪之苦。然而,在大幅關停並轉、組閣換帥後,蘇寧的危機仍未解除,前路依舊迷霧重重。

籠罩在債務危機下的蘇寧,又陷入了破產傳聞。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發佈了案號爲“(2022)川10破申3號”的有關蘇寧易購的破產審查案件的信息,受理審查法院爲四川省內江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人爲內江錦華物流有限公司,被申請人是內江蘇寧物流有限公司和蘇寧易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根據公開的文書信息,內江錦華物流有限公司提交的申請事項理由爲“被申請人無法清償到期債務,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且顯缺乏清償能力”。一時間,“蘇寧被申請破產”的消息充斥網絡。11月23日,蘇寧相關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回應稱,該案件本身是內江錦華物流有限公司訴內江蘇寧物流有限公司的糾紛案件,不涉及蘇寧易購集團,並非蘇寧易購集團被申請破產。

上海申倫律師事務所律師夏海龍也向北京商報記者證實了這一點:“這起案件受理的法院爲內江市中級人民法院,因此申請人的債務人應當是內江蘇寧物流,只能說明內江蘇寧可能存在無法償債等財務不佳的狀況,並不能直接反映蘇寧易購集團的財務狀況。”

儘管根據據中城院要案中心官網消息,截至11月22日上午10點,在蘇寧將欠款付清後,該案申請人內江錦華物流有限公司已向法院申請撤回申請。

事實上,今年以來諸如蘇寧易購破產清算、被收購的傳言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今年7月6日凌晨,蘇寧易購在官方微博中發表聲明稱網傳“蘇寧易購破產清算”系謠言,並表示公司經營一切正常。數月後,11月9日,蘇寧易購再次發聲否認網傳“被供銷社收購”傳聞。

儘管當事人頻頻否認,但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外界對蘇寧命運的揣測和隱憂。北京商報記者在黑貓投訴平臺中看到,不少商家和供應商在平臺上投訴蘇寧易購拖欠保證金、貨款。

“從今年3月我們就開始申請閉店後的保證金,但蘇寧方面的回應一直是‘已經在催了’。”來自河南萬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金先生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自己得到的消息是蘇寧的財務已經沒錢了,“不然也不會連5萬的保證金都會拖大半年”。

業務趕不上趟,阿里難成救世主

從財大氣粗、風頭無兩,到跌入債務纏身的泥潭,蘇寧也就花了十年時間走到如此光景。2012年,那時的蘇寧正與國美、京東在價格戰上打得不可開交。2015年,蘇寧抱上阿里,後者以約283億元的戰略投資坐陣第二大股東。在此之後,蘇寧可謂出手闊綽,投資版圖涉足地產、物流、體育、電競等多個行業,包括42.25億元收購天天快遞、200億元入股恒大、48億元收購家樂福中國80%的股份等。

然而,這些密集的投資卻成爲了蘇寧的拖累。例如收購的天天快遞年年虧損,在2021年偃旗息鼓。而蘇寧創始人張近東與恒大喝的“交杯酒”也因後者A股上市失敗而破碎,200億元不得不“債轉股”。很快,蘇寧的債務危機隨之而來。

根據財報數據,2018-2021年,蘇寧電器的資產負債率一路狂飆,分別爲55.78%、63.21%、63.77%、89.66%。2020年,蘇寧不得不在年底開展了一系列自救措施,比如大股東質押股權、轉讓股份、轉變定增募資用途用於償還債務和補充流動資金、拆分旗下業務進行融資等。

蘇寧高光不再,在內部人士看來,是偶然之中的必然。“蘇寧一向是什麼都要試,但又什麼都趕不上熱乎的。”曾經供職於蘇寧易購的單寧(化名)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蘇寧在戰略上的轉變一向又快又準,但每一次都比對手晚一步。

佔不到“天時”,“人和”在蘇寧戰略轉變的過程中也一直處於失速狀態。“蘇寧內部,由上到下的執行上問題很大,執行人員的管理思維一直很難轉變。”單寧透露,以蘇寧物流爲例,其盈利能力始終不強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內部的管理人員認爲所有的客戶必須遵從蘇寧的規則,這是雙方合作的基礎。正因如此,直到單寧離職,蘇寧物流都尚未跳脫出蘇寧易購獨立發展,始終在蘇寧易購的供應商服務中兜兜轉轉,缺乏市場競爭力。

業務難掩頹勢的同時,另一面,蘇寧也歷經管理層的動盪。爲挽救大廈將傾的局面,去年7月深圳國資退出後,江蘇國資、阿里、華泰等聯合入股蘇寧。歷經一系列股權變更,張近東及其一致行動人蘇寧控股集團持有蘇寧易購20.35%的股份,爲第一大股東,但張近東已無蘇寧易購的控制權。緊接着,張近東出局董事會,接棒者爲阿里系前大潤發董事長黃明端,擔任蘇寧易購董事長。這也意味着蘇寧與“張近東時代”揮別,由阿里正式接盤。

截至2022年9月30日,阿里爲蘇寧易購最大股東。蘇寧易購2022年三季度財報顯示,淘寶持股比例達19.99%,張近東的持股比例爲17.62%,江蘇新新零售創新基金二期(有限合夥)和江蘇新新零售創新基金(有限合夥)的持股比例分別爲16.96%和5.59%。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財報內容,包括張近東、蘇寧控股集團、蘇寧電器等在內的股東,其股份狀態均顯示凍結或質押。

但進入“阿里時間”的蘇寧大船掉頭依然喫緊。財報顯示,蘇寧易購前三季度總營收達555.4億元,同比下降51.95%,而淨虧損爲45.45億元,同比減虧39.94%。2022年以來,蘇寧易購已經關閉了54家家樂福超市門店。

屢敗屢戰,靠大促續命到幾時

眼下,和其他零售企業一樣,蘇寧也將剛剛過去的“雙11”作爲今年四季度的重要發力點。“雙11”開啓前,蘇寧易購宣佈與美團達成戰略合作,旗下超600家門店入駐美團。平臺數據顯示,截至11月1日,蘇寧易購在美團平臺訂單量超45000單。與此同時,線下門店也實現了萬元以上高端家電銷售環比增長137%、智能家電銷售環比增長143%的成績。

除此之外,今年8月,蘇寧還在南京徐莊落地了全國首家蘇寧易家廣場店,據介紹,蘇寧易家是蘇寧易購旗下聚焦家庭場景解決方案的創新業態,融合了家電、家居、家裝等商品和服務能力,爲用戶提供整屋定製、空間場景改造等全鏈路、一站式置家服務。

不過,不管是在即時零售領域,還是線下家居新概念體驗門店,蘇寧和京東、阿里等老對手難免冤家路窄,短兵相接。“作爲一家由線下起家的貿易公司,蘇寧從開啓線上業務以來,一直走得跌跌撞撞不太順利。”究其原因,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趙振營認爲,蘇寧的底層業務邏輯一直以來都是建立在產品中心主義的基礎上,“這與互聯網時代經營顧客的底層邏輯不太匹配”。

但趙振營同樣認爲,殘喘苟活的蘇寧並非毫無生機。他表示,隨着電子商務的進一步發展,線下資產的優勢和重要性正在顯現,而這恰恰存在於蘇寧的天性中。“儘管蘇寧目前也進行了線上的佈局,但其數據收集渠道的優勢並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

趙振營表示,蘇寧走到這一步,與其底層商業邏輯的固化不無關係,“隨着比價成本消失所帶來的零售業利潤空間的縮小,蘇寧急需在零售之外找到新的利潤來源節點,如果不改變其底層商業邏輯,當下的困境很難扭轉了”。

北京商報記者 何倩 喬心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