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跡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主講:賽艇隊長

策劃:賽艇隊長

責編:馬戲團長

全文約3000字 閱讀需要9分鐘

今天還是來聊世界盃,法國隊中黑人球員佔了一大半,要是不仔細看還以爲是個非洲國家球隊,這些黑又硬都是來自法國曾經在非洲的殖民地。

 法國國家隊成員

 荷蘭國家隊成員

其實荷蘭隊的黑人球員也不少,不過他們不是來自非洲殖民地,而是來自於南美洲的蘇里南。

◇ 蘇里南(原荷屬圭亞那)地理位置

蘇里南在南美洲北部,國土內最多的是成片的原始森林,境內河流衆多,最早西班牙人發現這片土地,把它命名爲圭亞那,意思是多水的土地。其後英國人在17世紀中期首先完成了“殖民統治”,與此同時,荷蘭佔領了哈德遜河沿岸的北美,將其命名爲新荷蘭,河口命名爲新阿姆斯特丹。

英國跟荷蘭都是靠航海發達的國家,二虎相爭必有一傷,於是雙方都爲了自己的利益大打出手,前後爆發了4次英荷戰爭,在第二次英荷戰爭的時候,英國人從荷蘭殖民者手中佔領了哈德遜河谷,荷蘭也不甘示弱,從英國人手中奪取了蘇里南作爲種植園。

1667年,英國和荷蘭達成了《佈雷達和約》協議,第二次英荷戰爭結束,英國和荷蘭完成領土互換,荷蘭用北美的新荷蘭換取蘇里南。新荷蘭,現在是美國紐約州、康涅狄格州、新澤西州和特拉華州的一部分,新荷蘭的首府新阿姆斯特丹被英國人取名爲新約克,也就是今天的紐約。

今天看荷蘭人買賣賠透了,但在當時來講蘇里南比新荷蘭更有發展前景,因爲蘇里南主要是種植園經濟,大大小小的園子都在種甘蔗,荷蘭每年靠着蔗糖貿易就能賺來鉅額收入,於是荷蘭殖民者伐木爲林,盡一切可能大搞蔗糖業。

不過產業規模擴大後問題就出現了,原來的印第安人因爲衝突和傳染病,都死的差不多了,勞動力不夠。於是荷蘭從全世界各地用坑蒙拐騙的方式找人過來做奴隸,一開始是販黑奴,後來黑奴不夠用又僱來印尼人、印度人甚至是中國人,一時間蘇里南成了一個種族大熔爐。

◇ 1831年繪製,蘇里南,一位女奴隸在生火

◇ 1831年繪製,蘇里南,奴隸主帶領奴隸去禮拜

◇ 蘇里南種族構成

等到工業時代來臨後,蘇里南發現了大量的鋁礦,鋁剛出現的時候一直都是奢侈品,當時鋁的提純技術不發達,一塊鋁的價值比黃金還貴。拿破崙三世爲了擺闊,吩咐工匠給自己打一頂鋁王冠,發明元素週期表的門捷列夫對化學做出巨大貢獻,英國皇家學會要表彰他,花重金做了一個鋁獎盃。

◇ 全球鋁土礦已探明儲量

等到人類掌握提煉鋁的技術後,這玩意又是做飛機蒙皮,汽車的絕佳材料,所以一直以來鋁都是好東西,蘇里南發現了鋁,產業也自然向工業轉移。荷蘭人在蘇里南大興土木大搞基建,建設了公路鐵路、工廠、學校,還普及教育,教蘇里南人識字,甭管是初衷怎麼樣,但蘇里南生活的比以前更好是不爭的事實。

等到二戰結束後,世界民族獨立的浪潮興起,蘇里南卻在衆多殖民地中做了比較例外的那一個,因爲他們是種族大熔爐,更多民衆只覺得“我是印度人”或“我是印尼人”,沒有誰會想“我是蘇里南人”。

上世紀50年代他們和荷蘭簽訂了有自治性質的文件《王國憲章》,這份文件堪稱“殖民地對宗主國的不平等條約”,條約裏規定荷蘭和蘇里南是平等關係,蘇里南可以不向荷蘭人納稅,但荷蘭要對蘇里南人民負責到底,當地人也有荷蘭公民的身份,跟荷蘭人享受一樣的福利。

在五六十年代,一些殖民地獨立宗主國是願意看見的,因爲殖民地不掙錢,宗主國甚至要往裏搭錢,二戰後歐洲各國都有財政困難,殖民地獨立能節省一筆不小的開支,但蘇里南這套操作讓荷蘭的財政不僅沒得到緩解,反而更加重了。

荷蘭政府督促蘇里南獨立,但是蘇里南人民除了那些黑奴是被壓迫的以外,其他的勞工在殖民地時期都是相對平等的僱傭關係,根本不願意獨立。爲此,蘇里南還有模有樣地舉行了一次獨立公投,結果一大半的百姓不同意獨立,荷蘭政府也無語了。

◇ 亨克·阿龍

直到上世紀70年代,蘇里南終於出現了荷蘭人的大救星,國家黨領袖亨克·阿龍,由於之前的執政黨一直不想獨立的,所以國家黨爲了讓自己顯得與衆不同,就高喊要獨立。當然了,國家黨只是嘴上喊獨立,實際上也不想獨立,畢竟荷蘭的羊毛太好薅了。但荷蘭政府彷彿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調動一切資源,幫助亨克·阿龍當上了蘇里南的領導人。

亨克·阿龍當選後,荷蘭政府要求亨克·阿龍帶領蘇里南獨立,一聽到這消息蘇里南人民馬上就表示反對,上街遊行拒絕獨立,在兩邊的反對之下,亨克·阿龍爲了國民,向荷蘭人提出條件。獨立可以,但你們得給一筆費用,就算是以後的安家費,一張口就是65億荷蘭盾,這相當於蘇里南8年的財政收入,是荷蘭年收入的十分之一。

這筆鉅款荷蘭人一時間拿不出來,幾方妥協之下,終於以35億元的價格成交,當時的蘇里南產業基礎不完善,生活中處處都需要荷蘭人指導幫忙,獨立後對於自己當家作主還是很不適應,沒幾年就出現了軍事政變,全國上下一片大亂,蘇里南在殖民時代起碼有種植園,有工廠,在自己人的折騰下原來的基礎徹底崩潰,國家成了全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國內能跑的都到外國去討生活,只剩下啥都不行的在國內苟延殘喘。

這些蘇里南人跑到荷蘭後,因爲身強力壯且喫苦耐勞,很受勞動市場的歡迎,在足球場上這些人也以強悍的吸引了世人的關注。

◇ 維吉爾·範迪克,1991年7月8日出生於荷蘭佈雷達,擁有荷蘭/蘇里南雙重國籍,荷蘭職業足球運動員,司職中後衛,現效力於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的利物浦足球俱樂部。

 阿隆·溫特,1967年3月1日出生於荷蘭,荷蘭職業足球運動員,司職中場,曾效力於阿賈克斯足球俱樂部、拉齊奧、國際米蘭等俱樂部。

上世紀80年代荷蘭球員古力特和裏傑卡爾德,90年代的克魯伊維特、西多夫,現在的範迪克,維納爾杜姆,全是來自蘇里南。甚至傳聞說範迪克還有華裔血統,有人查到他的祖上是廣東客家人,早年在蘇里南討生活並開枝散葉,於是有了範迪克。而90年代荷蘭國腳溫特則是無可置疑的華人後裔,他爺爺姓張,就是從廣東跑到蘇里南的華人,溫特的父親長大後跟了母姓,這纔沒姓張。

 蘇里南總人口60多萬,其中華人有3.5萬,蘇里南全國60%以上的服務業爲華人所有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荷蘭隊迎來黃金時代,還拿到了1988年歐洲盃冠軍,蘇里南後裔們在其中立下汗馬功勞。

不過蘇里南人在前宗主國踢球踢的不錯,但他們本土的足球水平卻做的很差,主要因爲他們自己沒有足球基礎,而國家又不允許擁有雙國籍,很多在荷蘭的蘇里南球員,看見爲國效力要放棄荷蘭國籍,於是就忍痛割愛了,畢竟這可是發達國家的社會、法制、福利待遇,你得有多大的愛國熱情才捨得放棄這些。直到幾年蘇里南同意人們持有雙國籍後,纔有在荷蘭踢球的球員回來反哺祖國

在足球領域上,荷蘭和蘇里南和殖民地時代有些相似,蘇里南提供踢球的好苗子,也就是原材料,經過荷蘭一套先進的培訓體系後讓這些苗子成才,也就是加工,最後這些球員再回到蘇里南,算是工業產品迴歸市場。前文提到殖民地時代,荷蘭拿紐約換蘇里南,現在看這筆買賣是賠了,不過從足球上看,不但沒賠,反而獲利不少。

*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公衆號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配圖源於網絡,若有侵權,後臺聯繫刪除

(END)

    

★歷史大咖正在進駐循跡曉講ing,我們將幫助您成爲百萬UP主,講自己的漫聊,闡述您對歷史事件的獨到見解。


★想成爲我們的合作伙伴嗎?想成爲循遊線下領隊嗎?想加入循跡大家庭嗎?有錄製過的小片,Volg,寫過的講稿,歡迎給我們投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