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史正丞

隨着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愈發顯著,位於東南亞的互聯網巨頭也開始追隨美國同行步伐,紛紛搞起了裁員和降費。在疫情紅利消退後,這些新經濟企業紛紛預期“瘦身”的過程可能要延續數年時間。

作爲最新鮮的案例,上週五印尼互聯網巨頭Goto宣佈裁員1200人,大約佔整體員工數量的12%。2021年外賣平臺Gojek和電商平臺Tokopedia合併成立Goto,但公司至今仍未實現盈利。按照本週發佈的財務數據,Goto今年前9個月淨虧損20.3萬億印尼盾,約合12.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擴大75%。

對於中國投資者而言,可能對新加坡的Sea Limited更加熟悉一點。此前有報道稱,“東南亞騰訊”今年以來已經裁掉7000名員工,大約佔整體的10%。被稱爲“東南亞滴滴”的Grab也在本月的財報說明會上宣佈多個部門“暫停或放緩招聘”,此外還有一些部門“削減了人力”。

新興市場緣何受裁員潮侵襲?

相較於美國,這些紮根東南亞的互聯網公司雖然不賺錢,但大抵處於高速增長期。這一輪裁員主要是爲了理順疫情期間大幅擴張的組織。

新加坡人力資源公司Randstad科技行業總經理Daljit Sall解讀稱,在過去幾年需求暴增的背景下,許多公司通過高薪大量招募全職員工,現在看來這些公司給出了“過多的承諾”。

以新加坡爲例,Sea Limited在2021年底總共有6.73萬員工,幾乎較前一年翻了一倍。據媒體早些時候報道,爲了爭取一些熱門崗位的工程師,公司可以開出比競爭對手多一倍的薪酬包。

另一個原因也與加息背景有關。新加坡VC Integra Partners的合夥人Chris Kaptein透露,隨今年資金成本的上升,也在引導企業追求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砸錢搶佔市場份額。整個行業一起降槓桿的過程,也意味着裁員等短期痛苦,這也會令關注焦點聚焦在商業基本面上。

同時,全球性互聯網巨頭裁員也會對東南亞市場形成溢出效應。Sall表示,在全球前100大科技公司中,有80家在新加坡設立了辦公室。隨着美國總部發出命令,東南亞的分支機構也難免出現裁員潮。

各方聲音:低谷期還要持續多久?

雖然東南亞的長期增長前景依然是很棒的創投故事,但互聯網企業收緊銀根的做法,至少還要延續一段時間。

Sea Limited首席企業官Wang Yanjun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最近的裁員是“正在進行工作”的一部分,暗示着會有更多員工離開公司。Grab首席財務官Oey則強調,削減成本的過程是管理層非常關注的“持續性舉措”。

按照Randstad的評估,伴隨着高通脹持續給全球經濟帶來壓力,造成融資環境更加疲軟,東南亞科技公司的這一輪裁員趨勢可能要延續至2023年二季度。

不過對於創業公司和增長期企業來說,現在的經濟環境不僅有風險,也有機遇。Kaptein表示,對於這些企業來說,相較幾個月前更有可能吸引並留住人才。

不過另一家VC Click Ventures的創始人Carman Chan給出了不同的角度。Chan認爲,疫情培養出的遠程辦公文化和零工經濟,將使得科技公司的招聘更加“去中心化”。隨着薪酬包不再那麼優渥,人才們會開始尋求更多的股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