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羊城晚報

在疫情中守護“心晴”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援助熱線開設近三年,累計服務逾6萬人次

“心晴熱線”志願團隊每週六開展培訓

文/羊城晚報記者 王雋傑 圖/受訪者提供

“外有風雨心有晴”,這句標語掛在華南師範大學“心晴熱線”的值班室中。每當熱線電話鈴聲響起,接線員們立刻整理情緒,迎接新一位來訪者。電話那頭,可能是和上網課的兒子鬧矛盾的父親,可能是面臨升學壓力的高三學子,也可能是正在酒店隔離心生慌亂的市民……

廣州本輪疫情以來,海珠、花都等多區發佈了疫情期間的心理援助熱線,其中就包括了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開設的這一“心晴熱線”(1號線:18011959205 2號線:15626197578 服務時間:每天9時至21時)。現任“心晴熱線”電話諮詢服務平臺負責人、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特聘研究員袁傑告訴記者,希望熱線能幫助到在疫情中需要心理疏導的人們。

心理危機干預“安心救心養心”

“心晴熱線”面向公衆免費提供服務已近三年時間。2020年1月29日,新冠疫情暴發後,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聯合學校心理諮詢中心及廣東省心理學會組織專業人員,爲受疫情影響的公衆提供“心晴熱線”電話諮詢以及網絡心理輔導服務。截至2022年11月23日,“心晴熱線”已提供心理援助服務累計約60021人次。

袁傑在2020年2月初加入“心晴熱線”志願團隊,在一線提供諮詢服務超3000小時。兩年多來,他幫助了不少青少年學生走出心理困境。

袁傑介紹,在“心晴熱線”志願團隊成立時,他和團隊成員共同確立了“三級心理危機干預模式”,依據來訪者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提供不同級別的心理援助服務。針對輕症的來訪者,接線人員會安排他進入名爲“安心小屋”的微信羣,由志願者帶領做一些心理調節活動。

“如果來訪者的需求很迫切,我們會安排進入‘救心小屋'提供一對一的電話諮詢服務,這裏就像醫院的急診大廳一樣。”袁傑說。而干預模式的最後一級“養心小屋”,則類似於“療養院”,由志願者爲同一問題類型的來訪者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團體心理輔導和更有深度、力度的心理支持,解決他們相對較爲嚴重的心理問題。

從傾聽到引導來訪者找到方向

近期,廣州疫情形勢複雜嚴峻,來電諮詢的市民有所增多,“心晴熱線”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條熱線。11月中旬以來,兩條熱線每天接待近20位來訪者。“我們需要有針對性地解決來訪者的問題,基本每通電話都要聊一小時左右。”袁傑說。

目前,“心晴熱線”志願團隊規模維持在四五十人,成員大部分是來自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志願者們在上崗前都接受過專業教育,而且有針對實操的培訓。”袁傑稱,一名學生志願者從進入團隊到真正到一線值班,需要經過嚴格的篩選。

莊緒雯在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讀研二。去年11月,她加入“心晴熱線”志願團隊,成爲一名接線員。

“電話鈴響的時候,心情很緊張。”莊緒雯還記得第一次接聽到的來電,那是一位50多歲的阿姨,因身體不適、擔心自己得了癌症而失眠。“剛開始接聽來電時缺乏經驗,我會選擇傾聽爲主,隨着自己能力的提高,我會試着引導來訪者正視、理解自己的問題,從而做出改變。”莊緒雯說。

“很多來訪者會描述他們痛苦的心情或症狀,接線員需要共情,但更重要的是用專業的眼光,去分析心理上的成因。”袁傑告訴記者,接線員需要在電話中傾聽、陪伴來訪者,但也要防止來訪者產生對於心理諮詢的過度依賴,更重要的是“讓來訪者成爲自己的心理諮詢師”,只有來訪者自己找到方向、付出行動,才能真正走出心理上的泥潭。

熱線諮詢與長期回訪相結合

在接聽“心晴熱線”時,袁傑接觸過各式各樣的人羣,給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要數高三學生這一羣體。“高三學生本來就面臨升學的巨大壓力,疫情又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很多同學普遍存在焦慮情緒。”

袁傑認爲,高三的備考歷程是一段“長跑”,一次性的熱線諮詢難以給予學生長久的情感支持。因此,他主動爲高三學生做長期的線上心理諮詢。他開玩笑地說:“我作爲一名大學的心理學老師,還兼職了高三的‘雲班主任'。”

很多高三學生面臨的共性問題是對於未來目標的焦慮,“懷疑自己堅持不到高考那天”。袁傑運用心理學中的“小步子原則”,讓同學們每天給自己設定一個小目標,不要去設想遙遠的不確定的未來,而是專注在當下的努力中,以此獲得心理上的確定性和獲得感。

每天,學生們完成任務後,會向袁傑“打卡”彙報。“有的同學堅持了120天,有的同學堅持了200多天。”讓袁傑欣慰的是,這樣的堅持,幫助很多同學在高考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還有學子在感謝之餘,告訴袁傑“想要報考心理學專業”。袁傑有些感動:“作爲心理諮詢師,我們工作的目的不是爲了收穫讚揚,但得到認可的時候,確實會感到自我價值的實現。”

在抗疫中加穿“心靈防護服”

中國科學院院士、精神病學與臨牀心理學家陸林曾經提出,新冠疫情對人類心理健康的影響至少會持續20年以上。袁傑認爲,身處抗疫一線的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值得重視,大家在防控疫情之餘,還需加穿一件“心靈防護服”。

“對於方艙隔離人員來說,首先是要依據專業的醫學建議,做好生命安全的保障,其次要把注意力更集中在自己可控的事情上,獲得內在的動力。”袁傑說,2020年時,一個男生在方艙中看書的圖片流傳很廣,他的做法是值得借鑑的——去做自己覺得有意義而又可控的事,會產生確定感,產生對生活的掌控力,以阻隔外界的不確定性影響。

“前不久華師出現疫情,學生們在寢室隔離,會有學生在門上寫一些溫暖的話感謝防疫人員,這是學生們在可以掌控的範圍內做的一件小事。這會給予防疫人員很大的安慰和力量,幫助大家一起扶持着走下去。”袁傑說。

袁傑還談及目前社會中一些人存在的“恐陽症”心理。他表示,面對新冠感染者、康復者,大家需要表現出充分的同理心,“被感染的人可能本身就有很大的身心壓力,這時候我們更不能去孤立他,而是要儘可能地提供幫助,哪怕是線上的交流鼓勵,也能給到對方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