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勞動午報

“郭阿姨,我和爸爸一起勞動了2個小時,請給我們加4分。”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城關鎮卞和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內,11歲的程志豪一手拿着掃帚,一手把“小紅本”遞給社區黨委書記郭俊。

近幾個月來,只要週末有時間,他都會和父親程俊威參加小區衛生清掃志願服務活動。打掃路面,撿拾垃圾,幫孤寡老人做衛生,這些活他都做過,並且幹勁十足。“跟着爸爸來當志願者,我特別開心,而且勞動後還能找郭阿姨‘加分’。”說話間,程志豪自豪地亮出自己的“小紅本”。

“小紅本”大小與普通存摺相似,上面印有“時間存摺”字樣。翻開存摺,可看到日期、服務項目、服務時長、存支、餘額、證明人等信息欄。“參加志願服務滿1小時,就可以加1分。”程志豪的存摺“餘額”一欄寫着“12”。

卞和社區常住人口有3.4萬餘人,但社區工作人員僅20餘人,如何更好地爲居民服務一直困擾着郭俊等社區工作者。如今,一本“小存摺”點燃了居民們的主人翁意識。

黨的 報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今年以來,南漳縣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以“時間存摺”爲載體,充分發動羣衆參與“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凝聚起基層治理與服務的合力。

郭俊告訴記者,截至目前,社區3000餘人持有“時間存摺”,年齡最小的6歲,最大的84歲,累計服務時長最多的已達417個小時。社區以此爲基礎,組建起平安宣傳、銀髮調解、清潔家園等12支志願服務隊。

“人齊了,走,一起去轉轉。”夜幕降臨,卞和社區文化廣場上的燈光準時亮起,67歲的童祖福身着紅馬甲,融進人羣——和社區居民聊聊柴米油鹽,說說社區新事。

童祖福是卞和社區“銀髮調解志願服務隊”隊長,只要有時間,他便和隊員們逛廣場、走街巷,在閒聊中瞭解鄰里矛盾,並及時調解。“爲社區做點事,能得到認可,很高興。”忙活了2個小時,他在每名隊員的“時間存摺”裏記下“+2”。

“對積累到一定積分的,我們會上門慰問,送花,頒發‘社區最美志願者’標牌等……”郭俊說,居民可以用積分兌換洗衣液等生活用品,但對多數人來講,一次次志願服務的經歷遠比物質獎勵更有意義,“‘時間存摺’推出半年以來,僅有21人兌換了物品。”

“黨的 報告提出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我們的‘時間存摺’有了新的拓展方向。”郭俊說,現在社區將“時間存摺”與“智慧社區”服務平臺結合,通過居民“點單”,社區“派單”,志願者“接單”,羣衆“評單”,進一步增進民生福祉、擦亮文明底色。

一本本“小存摺”,“存儲”善行義舉,爲基層治理與服務匯聚源源不斷的新動能,讓精神文明之花在基層綻放。截至目前,南漳縣已累計發放“時間存摺”8.2萬餘張,累計登記積分110萬餘分。

清河管理區黃蓮樹社區借“時間存摺”引導小學生開展環境整治、學習互助等活動,新組建了“小荷尖尖”志願服務隊;李廟鎮李廟社區用“時間存摺”激發退休職工熱情,組織開辦“老年課堂”,開設音樂舞蹈、養生保健等課程;武安鎮趙家營村用“時間存摺”激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種植技術指導,帶動村民致富……

在南漳縣委書記羅興斌看來,“時間存摺”帶來的不僅是志願者數量的增加,更凝聚起基層治理合力,將一張張基層的“問題清單”變成了“幸福清單”。

“‘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鬥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培育時代新風新貌’是黨的 報告提出的要求。未來,我們將以‘時間存摺’爲紐帶,不斷創新基層治理與服務方式方法,完善志願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引導廣大羣衆共同締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羅興斌說。據新華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