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眼財經

文 | 《法治週末》記者 楊代媛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正如火如荼地在卡塔爾舉行。在本屆世界盃上,中國元素成爲亮點,多家中國企業搶盡風頭。公開資料顯示,本屆卡塔爾世界盃官方贊助商有16個,中國企業佔了6席。

據全球分析諮詢公司環球數據(Global Data)調查顯示,目前中國贊助商對卡塔爾世界盃足球賽贊助達到13.95億美元,其中共有四家中國企業入選官方贊助商名單:萬達集團、海信集團、蒙牛乳業、vivo。而在衆多企業的世界盃廣告語中,海信打出的“中國第一 世界第二”在場外飽受質疑。

這句廣告語違法嗎?

海信的中文廣告語“中國第一 世界第二”因含有絕對性的表述,在網絡中引發了諸多討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的規定,在廣告中,不得使用“國家級”“最高級”“最佳”等絕對性用語,因此,有網友質疑,“海信的廣告是否涉嫌違反了廣告法?”

中國傳媒大學法律系主任、教授鄭寧分析指出,單從內容上看,這條廣告明顯違反了廣告法中的相關規定,然而爭議的焦點在於本次廣告發布的行爲發生在海外,屬不屬於我國的管轄範圍、相關部門能否進行處罰等問題值得商榷。

“但從行政處罰法的基本原理來說,違法行爲發生地的連接點可以有很多,其中就包括危害結果的發生地。”鄭寧告訴《法治週末》記者,儘管本次廣告的投放地在卡塔爾,但由於世界盃這樣一個超級“IP”在中國有廣泛的觀衆基礎,並且隨着電視網絡等媒介的轉播,這則中文廣告必定會被中國觀衆看到,那麼就等同於在中國有一定影響。“所以我個人認爲,我國是有管轄權的,並且此條廣告明顯違反了廣告法中的相關規定。”

引發風波後,記者發現海信集團的場邊廣告已由中文改爲英文的“CHINA NO.1 WORLD NO.2”。同時,其在國內社交媒體發佈的多條帶有廣告語的賽事圖也已悄然刪除。

“世界第二”是真的嗎?

事實上,這並非海信集團第一次出現在足球場邊,也不是第一次涉嫌廣告詞擦邊。

2016年,海信成爲歐洲盃的超級贊助商,當時就把“海信電視,中國第一”的廣告語打在了歐洲盃的球場邊;到了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他們又將“中國電視,海信第一”設爲場邊廣告詞,一時引發不少討論。

由於該句廣告語前並未加定語,網友們普遍認爲“世界第二”指的是銷量,然而據權威市場調研機構奧姆迪亞(Omdia)統計,2022年前三季度,全球電視銷量排名,三星電子以20.2%位居榜首,之後依次是LG電子(12%)、TCL(11.7%)、海信(10.1%)、小米(6.5%);從銷售額看,三星電子市場份額爲30.2%,穩居第一,LG電子、TCL、海信、索尼依次排開,分列二至五名,對應市場份額爲17% 、9.3%、8.6%、8%。

據瞭解,奧姆迪亞統計數據以銷量爲統計維度,即電視廠商的產品完成售賣,到達消費者端的數據,能夠反映實際銷量情況。

無論從哪個維度看,海信廣告中的“世界第二”似乎都不能站穩腳跟。

隨後,海信視像11 月 25 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向問詢的投資者回復表示:根據奧維睿沃(AVC Revo)發佈的報告數據顯示,海信系的電視在 2022 年 1 至 10 月的出貨量市場佔有率位居全球第二、中國第一。

對於這樣的解釋,網友們並不買賬。畢竟,出貨量僅代表生產商出貨給代理商(或中間商)的數量,並未達成真正意義上的售賣。

回到國內市場,據奧維雲網全渠道監測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海信系電視在120Hz及以上高刷新率遊戲電視市場零售量市佔率達到 28.9%,排名第一,領跑行業。然而這樣一個單獨規格的數據,對於證實海信“中國第一”的地位仍然欠缺一定的說服力。

針對上述爭議廣告及海外市場規劃,11月25日《法治週末》記者發函諮詢海信集團相關負責人,但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擦邊”營銷能走多遠?

據公開資料顯示,海信成立於1969年,總部位於青島,作爲家電企業,擁有海信視像、海信家電和三電控股三家上市公司,旗下有海信、東芝電視、科龍、容聲等品牌。根據官網信息,其2021年度營收額1755億元。此外,根據海信家電財報,其海外收入佔比,已經從 2016年的 34%,提升至 2021年的50%。

有媒體報道,海信在卡塔爾世界盃的贊助費用估計在 1 億美元左右。2018年海信作爲世界盃官方贊助商,贊助費6800萬美元起,加上3000萬美元權利使用費,海信在俄羅斯的投入同樣接近1億美元。

然而,贊助全球頂級體育賽事花費巨大,企業當年財報未必好看。

以海信旗下上市子公司海信視像(600060)(600060.SH)爲例,海信2018年砸錢贊助世界盃後,海信視像當年淨利潤同比下滑59.4%,但在隨後兩年分別實現了41.71%和114.98%的增長。

對此,在海信世界盃營銷戰略發佈會上,海信品牌管理部副總經理龐靜解釋稱:贊助究竟值不值,原本就不是一筆計較當期投資收益率的經濟賬,而是一條漫長的征途。

隨着2016年海信走進國際足球賽事的賽場,其國際化戰略也相應加快腳步。當年,海信甚至喊出“未來3年,海信要做到海外市場銷量大於國內”的口號。

近年來,海信不斷加大海外市場營銷投入,其海外市場逐步擴大。海信官方披露,2016年到2021年,海信的全球知名度從37%上升到59%,海外收入從196億元增長到725億元,海外收入佔比從不到20%上升到41%,自主品牌佔比超過80%。

海信近些年走向海外的步伐不斷加速,但值得憂慮的是,海信的廣告風格一如既往地“擦邊”。儘管國內相關部門或許並無權限處罰此次卡塔爾世界盃的廣告,但也有律師指出,從民事侵權和反壟斷法的角度,該廣告有違法之嫌。

此外,去年11月,海信子品牌Vidaa在微博發佈了四張爭議海報,直指對手小米。這一宣傳不僅沒有博得用戶叫好,反而被許多網友認爲“非常掉價”,引發巨大危機。

除開屢屢翻車的“營銷”,海信電視的質量也飽受質疑。截至11月26日,海信電視在黑貓投訴平臺上的投訴高達4771條,其中部分涉及屏幕開膠、花屏、黑線等質量問題。2021年,海信投入到營銷中的費用高達35.36億元,而這幾乎是18.51億元研發費用的2倍。

今年3月,執掌海信31年的周厚健正式卸任海信集團董事長,原副董事長林瀾接任。告別了“創始人”的海信,未來的營銷之路該如何繼續?當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參與到世界體育的營銷賽道中,海信要想擁有更多競爭力,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