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熊嘉楠    

“一天虧了一輛瑪莎拉蒂。”

“確實有些莫名其妙,也跌得讓人心裏不爽。”

這是10月時不少白酒股中小股東的心聲,而渠道端的心態也不怎麼好:

“動銷率特別低,庫存都不能增加了。”

“中秋‘十一’銷售同比下滑20%。”

今年以來,外部環境對白酒行業的發展帶去直接影響。由於部分消費場景受限,上市酒企二季度業績增速放緩,消費端、銷售端較爲迷茫,對行業信心造成了一定影響。

三季度,行業情緒也未隨三季度酒企業績好轉而終止,繼續影響資本市場。7月以來,白酒板塊一路震盪下行。作爲三季報披露季的10月,板塊整體跌幅24.89%。尤其在10月24日,白酒股無一上漲,貴州茅臺盤中一度跌超8%,刺破1500元。

近日,《每經融媒•將進酒》記者在具有行業“風向標”之稱的糖酒會上了解到,目前行業信心不足,業內普遍認爲白酒正經歷着又一輪深刻調整。

在這樣的背景下,酒企在做些什麼?白酒產業將會出現怎樣的改變?隨着四季度消費旺季的到來,此輪調整能否結束?“跌跌不休”的白酒股何時築底?

渠道故事:有經銷商今年“十一”銷售額同比下滑20%

據報道,在2016年達到峯值後,中國白酒整體產銷量已連續多年下滑,2021年較2016年的1358萬千升下滑47.32%。

白酒行業進入存量競爭時代的同時,不少“地產酒(尚未實現全國化的酒企)”經銷商開始逐漸轉向頭部品牌。

吉林省白城市的王蕾(化名)便是其中之一。

2018年,當白酒行業進入近十年間的第二次調整,察覺到變化的王蕾,立即從“地產酒”轉做貴州茅臺(SH600519,股價1509.88元,市值1.90萬億元)、五糧液(SZ000858,股價147.65元,市值5731億元)、瀘州老窖(SZ000568,股價173.36元,市值2552億元)等頭部品牌白酒的經銷商。很快,她就在當地做出了成績,短短四年時間,目前其所在公司銷售額已達“大幾千萬”。

可四年後,王蕾還是沒有“跑贏”行業的再一次調整。

“今年上半年影響很大,因爲疫情,春節後‘安靜’了好幾個月,一直到6月份纔開始有銷售。”今年上半年,渠道庫存偏高,酒企業績增速普遍放緩,行業的壓力亦蔓延到了王蕾所在的城市。“10月份感覺是較往年差一點點。但在我那個城市,高端產品沒受太大的影響,是別的產品差一些。”

一位湖北經銷商在接受《每經融媒•將進酒》記者採訪時亦表示,“中秋十一”期間銷售同比下滑約20%。

在王蕾看來,和她公司體量相當的經銷商受到的影響並不算最大,“我現在的庫存並不大,城市價盤各方面都比較穩,那些上億元(年銷售)的大商壓力比我大得多。(因爲)產品庫存偏高,(某高端酒產品)價盤(均價)和我相比還要低20~30元。”

與王蕾不同,李存吉在今年是從濃香型開始轉做醬酒。

2017年從廣告行業轉做白酒經銷商的李存吉認爲,目前白酒行業消費羣體較當年出現了變化。“那個時候市場氛圍比現在好一點。”他說道,“近年因爲疫情影響,消費場景變少。比如本來一個星期喝3瓶酒,減少了外出,喝的總量少了,酒賣得自然也少。(白酒產品)要麼就在家裏面,要麼就在酒廠。另一方面,白酒消費的場合變了,之前有高端接待,現在幾乎沒有了”。

消費羣體的變化,讓李存吉開始瞄準了近年興起的醬酒賽道。他發現,自己身邊喝醬酒的人逐漸多了起來,“到了一定年齡段,喝酒的習慣也有一定的變化。我們現在準備下沉到市場裏面,去找真正喝酒的人。”

這恐怕不難找,他發現,“醬酒以前(銷售)佔比非常小,如今佔比約25%,相當於4個喝酒的人,其中有一個就是喝的醬酒。我身邊的人也是這樣,去年,身邊好多人都在喝醬酒。我們所在地區的每個區市縣今年新開的醬酒形象店大概四五家。”

行業數據顯示,2020年醬酒行業實現銷售收入約1550億元,約佔中國白酒行業5836億元銷售額的26%,實現行業銷售利潤約630億元,約佔中國白酒行業1585億元總利潤的39.7%。

在行業調整背景下,今年開始只做醬酒的李存吉信心滿滿,“完成2022年跨2023年的銷售任務估計沒有問題”。

王蕾的“地產酒轉品牌酒”,李存吉的“濃香轉醬香”,是經銷商們在行業調整背景下轉型的縮影。但當下行業調整帶來的影響,還遠不及此。

酒廠現狀:頭部與區域分化加大 有酒廠努力助渠道去庫存

銷售終端的壓力也已在向廠家轉移。

“因爲疫情影響,消費場景受到衝擊,銷售多少有些承壓。”某清香型白酒廠家人士董傑(化名)說道,“今年‘中秋十一’期間,白酒行業普遍遇冷。”

而在這之中,區域酒企則更加艱難。

山東一家濃香酒公司的李峯(化名)經營着一個地方性的品牌,年銷量在四五億。

“今年不大好。”李峯對今年的“冷”感觸頗深,“動銷率特別低,庫存都不能增加了。”

說到這,李峯搖了搖頭,今年他本對“中秋十一”寄予厚望,但也較往年同比下滑接近20%。“當前的情況讓我們企業方考慮重點做一些聚焦產品的推廣,最重要的是要和經銷商一起把渠道庫存減下來,不然(經銷商)長期庫存積壓。”

在本次糖酒會主論壇《2022中國酒業大會》上,復豫酒業發展集團董事長兼CEO、四川沱牌捨得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毅飛直言,今年整個白酒進入深度行業調整期,消費者心智逐步成熟,區域性品牌越來越難。

公司今年銷售差不多兩個多億,較去年少了差不多一個億。今年銷售額沒有去年理想,雖說還有2個月全年結束,但全年銷售也差不多這樣了。”某醬香酒品牌銷售江三(化名)10月時說道,“(所以對)有的老代理商公司沒有要求打款,他們手上有貨,走(銷售)得不是很好,積壓了資金必須把貨出了才能付款。”

江三說這些的時候明顯小了一個聲調:“目前已經開始春節備貨,但今年備貨的情況確實沒有去年好,這是事實。不過我們所有酒的配額相較去年都減了,所以我們也不着急。”

近年在存量競爭態勢下,頭部酒企份額在不斷提升,也蠶食了區域品牌等中小酒廠的市場空間,這也是爲什麼前文中的王蕾選擇了做頭部品牌。

一方面要幫助經銷商消化庫存,另一方面還要面臨來自大廠的擠壓,當前中小酒廠似乎已陷入“腹背受敵”的尷尬境地。

反觀名酒企方面,影響相對較小。不過,在這段調整期中,市場環境也正倒逼企業進行調整。

記者瞭解到,面對渠道的困境,多家上市酒企、中小酒廠已經有所行動。“不壓款不壓貨”成爲廠家的普遍做法,某上市酒企還提出可原價回購經銷商庫存白酒。

“現在內外部環境變化的過程中,確實大家都有壓力。今年6月、7月份我在市場跑了兩個月,開了幾十場座談會。”國臺酒業總經理張春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

面對形勢,張春新提出了一個概念,“行業遇到困難、有調整的時候,廠家要由過去的招商直接地轉爲扶商,要拿出真金白銀來幫助經銷商動銷。”

他介紹說:“國臺今年推出了9個方面爲經銷商紓困的政策,包括進終端、進宴席、進企業等。據不完全統計,我們的宴席搞了10多萬場,直接面對的消費者就有120萬人。”在行業有壓力的情況下,不少國臺經銷商不僅完成了銷售任務,還有增量。

上海貴酒總裁鄢克亞在接受《每經融媒•將進酒》記者採訪時說道:“近年經銷商端確實面臨了很大的壓力,主要來自庫存。我們也在關注經銷商目前面臨的短暫的困難,但是行業的大趨勢不會變,我們是以一種長期主義的心態來看待整個行業的情況,當別人惶恐時我們大膽,我們主動出擊,因爲行業一定是有周期的,如果你能夠反週期操作,你可能就能夠獲得別人不能獲得的一個機會。”

正“當紅”的醬酒,其渠道也有新聞——隨着行業整體逐步迴歸理性,渠道也正逐漸規範。

茅臺集團近年來就在持續清理渠道,據茅臺集團某品牌銷售人員介紹,至今已清理貼牌酒共2900多款。

潭酒相關銷售人員則表示,此前醬酒熱導致醬酒產品價格虛高,目前1000元~2000元價位段的酒下滑很快,公司看好400元~600元價位段的團購產品,主推300元以下產品。

可以看到,量價、數字化、品牌、品質、渠道是這輪調整中各大酒企的重點工作。同時,雖然長吁短嘆,但不管是區域酒企還是名酒企,大家仍對行業的長期性堅定看好。

董傑說道:“未來肯定是一段承壓期,企業現在肯定是要修煉內功,日子總得過。”

李峯亦指出:“隨着疫情防控的常態化,我覺得明年肯定有所好轉,應該可能要好很多。”

以史爲鑑:本輪調整與以往有何異同?調整期後怎麼走?

對於當前行業的銷售情況,華創證券研報中指出,渠道現狀爲終端動銷難增長,庫存環比提升,價盤小幅下行。自去年下半年起,白酒行業終端需求總體偏弱,動銷端平淡……一線名酒庫存狀態保持優秀,茅臺和汾酒保持在1個月內,但二線次高端普遍約2~3月甚至更高,部分三四線小醬酒庫存長達半年以上。

從上述渠道的反饋來看,今年終端確實壓力不小。而白酒行業進入調整,也成爲本次糖酒會期間的一個共識。金沙酒業黨委書記、董事長張道紅說道:“今年做酒的人都知道,就一個字,感到難。”

回溯歷史,白酒行業經歷了“黃金十年”後,在過去十年間分別經歷了2012年和2018年兩次拐點。

2012年,限制“三公消費”和“塑化劑事件”讓白酒行業進入了第一次調整。彼時的白酒行業市場供需嚴重失衡,渠道庫存水平普遍高於3個月。此次調整持續到2014年初,市場對增長的預期不再下調,2015年中,貴州茅臺終端市場價也開始上行。這次調整讓白酒的需求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三公消費”已大幅縮減。

2018年底,受國際大環境等影響,白酒行業經歷了第二次調整,酒企也普遍放低了次年的增長目標。不過,3個月後,行業需求便快速恢復。

《每經融媒•將進酒》記者結合前文對經銷商的採訪瞭解到,當下白酒行業庫存積累時間並不長,需求減少的類型主要在中低端,產業品類出現分化,且整體震盪要弱於前兩次調整。

華創證券認爲,當前行業的調整主要還是疫情壓制需求和場景,基本面上健康度和後續修復斜率或弱於2018年……當前行業的槓桿已大大降低,酒企逐步減少渠道依賴,費用也由渠道端的盲目投放轉變爲終端的精準觸達。預計行業來年仍將呈弱復甦趨勢。

盛初集團董事長王朝成提到,需求和供給矛盾通常受短期非市場因素影響,突然的需求斷崖會導致矛盾激化。這個時候產業會迅速調整,上一輪調整就是2013年的突然的、斷崖式調整。這一波不太一樣,這次調整主要是因爲疫情。

對比歷史上的兩次調整,可以發現原理和路徑大致相同:渠道庫存累積→需求出現問題→供求矛盾集中爆發→渠道價格下滑→商家盈利下降且資金短缺→廠家出貨量下降→渠道庫存消化→需求恢復→渠道價格上升……

目前,行業或還處於渠道庫存消化期。王朝成亦指出,在調整期後,行業分化將會更加明顯,名酒會更加註重品質、量價和品牌;醬酒將會聚焦渠道清理、中高端價位佔領;區域酒企則是聚焦中低端價位和垂直渠道。

白酒股:是否已經築底?明年能否逆轉看哪些因素?

酒行業的變化,影響着資本市場對白酒股的情緒。

在上半年酒企業績增速普遍放緩的背景下,投資者期盼酒企業績三季度經過暑假、中秋等旺季後快速回補。可“十一”假期後首個交易日的開盤大跌,卻給無數中小投資者“當頭一棒”。長期持有貴州茅臺股票的錢鷹(化名)便是其中之一。

“貴州茅臺股價10月大跌,這個急跌法確實令人意外。”貴州茅臺中小股東錢鷹(化名)向記者坦言,“雖然疫情管控大幅影響了消費場景,但茅臺基本面還是比較穩定的,市場突然跌,確實有些莫名其妙,也跌得讓人心裏不爽,但市場情緒就是這樣不可琢磨。”

“十一”假期之後的近一個月時間裏,貴州茅臺股價經歷了漲8%和跌約8%,幅度均創下年內新高。這樣的波動,讓錢鷹這樣的中小股東們“措手不及”。

與之相反的是,白酒上市企業整體業績較爲穩定。

貴州茅臺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總營收1094.64億元,同比增長11.71%,歸母淨利潤超過440億元,同比增長19.14%。年初至11月21日,公司茅臺酒含稅銷售收入已突破千億元。

不僅是茅臺,記者梳理瞭解到,今年1~9月20家白酒上市公司中有17家出現了營收同比增長,16家淨利潤同比增長,創下年內新高。

但資本市場看預期,股價的走勢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投資者的悲觀情緒。

“10月的股價波動跟很多方面有關,一開始疫情好轉,9月底的時候是有點預期,後來因爲疫情反覆,預期也就又悲觀了。”一位長期關注白酒行業的私募人士告訴記者,“過去即便在整體消費承壓的情況下,對白酒還有好的預期,無非就是其有着提價的邏輯。但如果需求真的不行,渠道還有庫存壓力,批價肯定就上不去了。酒企業績好了,但如果還是壓(壓貨)出來的業績,大家還是擔心的。”

在這位私募人士看來,顯然市場擔心明年的酒企報表還是增長放緩,甚至會調整全年目標,這些影響板塊的因素目前已在估值上有所體現。

近日,一位不願具名的券商分析師亦向《每經融媒•將進酒》記者表示,在市場預期不足的情況下,就會出現此前那種短期階段性大幅回落的局面,當前白酒板塊已跟隨進入企穩逐漸築底的過程。

另一方面,白酒板塊每隻個股也存在差異。該私募人士說道:“我白酒配比不高,目前就買了某隻個股。做投資跟做產業還是有點差異。”他認爲,高端白酒品牌例如貴州茅臺、五糧液等股價跌下來反而是風險釋放,次高端則偏謹慎。

記者注意到,區別於2012年和2018年兩次調整,至少白酒行業在業績上展現出了足夠的堅韌。因此,市場普遍認爲目前白酒板塊下跌非理性因素居多,春節銷售狀況對白酒行業而言尤爲關鍵。

上述私募人士進一步說道:“目前確實慢慢把這種相對悲觀的情緒反映出來了,後期首先看疫情會不會有變化,其次春節的情況會不會有好轉。明年業績能做好了,估值可能就能夠匹配當前的增長,板塊就企穩。如果春節不好,開門紅也沒了,明年主流酒企負增長還談啥估值,肯定就漲不動了。”

一些中小股東的情緒也已迴歸理智。錢鷹告訴記者:“對未來也沒有無限樂觀,對於貴州茅臺目前這個體量來說,買入和持有也是要考慮估值的,之前沒仔細考慮過這個問題。目前疫情對消費和經濟的影響還是很大,明年是白酒行業的大考,貴州茅臺由於自由提價受限,其實也不是平步青雲,但茅臺管理層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十四五’目標,這一點能讓股東比較安心一些。”目前,錢鷹的茅臺持倉基本沒有什麼變化。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