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微信公衆號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戴口罩作爲人們新的生活習慣,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近日,“戴口罩會導致肺結節”“口罩上殘留的環氧乙烷致癌”等傳聞,讓不少人對戴口罩產生了疑慮與擔憂。那麼,這些觀點是否正確?

長期戴口罩會導致肺結節嗎?

“佩戴口罩是否會導致肺結節,這一問題在醫療實踐中已有對照實驗數據。數據表明,長期佩戴口罩和肺結節的發生沒有直接關係。”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錢坤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說。

在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前,很多特殊崗位,例如醫院的感染科、手術室麻醉科的醫生與護士都需要在工作期間佩戴口罩。“從入職開始直至退休的二三十年中,醫務人員都會在工作中保持戴口罩的狀態。”錢坤說。

據錢坤介紹,醫院體檢中心的數據顯示,作爲長期持續佩戴口罩的典型人羣,醫務人員的肺結節檢出率並未高於醫院其他非必要佩戴口罩的羣體。

從口罩的材質來看,按照常用的醫用外科口罩執行標準YY0469—2011,口罩面體分爲內、中、外三層。其中內、外層爲聚丙烯(PP)無紡布,中間層爲聚丙烯(PP)熔噴布。

天津工業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錢曉明此前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曾表示,製作口罩用的熔噴布,是由聚丙烯高分子材料加工而成的超細纖維非織造材料,這種高分子材料經過加工成爲熔噴布後,在正常的使用時限內,不會產生小分子物質。

錢曉明指出,聚丙烯材料在外力的作用下,也可能會變成粉末顆粒。不過,這種粉末顆粒都是以大顆粒形態存在的,很難被人吸入進肺裏。

對於口罩內層,錢坤錶示,口罩內層的原料PP紡粘纖維即使碎裂,結成100微米量級的毛屑進入呼吸道,也會遇到多重人體屏障的阻擋和呼吸道自我清除機制而排出,不會產生肺結節。

“第一重屏障是鼻腔中的鼻毛,第二重屏障是呼吸道黏液纖毛,第三重屏障是吞噬細胞。數據顯示,只有粒徑小於10微米的顆粒物(即通常所說的PM10),纔有可能引起塵肺等疾病。100微米量級的毛屑,作爲生活中的大顆粒,基本會被我們黏液纖毛系統清除或者被吞噬細胞吞噬,不會形成肺結節。”錢坤說。

雖然“戴口罩會導致肺結節”這一觀點並不正確,但這也提醒我們要注意規範佩戴口罩,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我們應當使用符合國標的產品,定期更換口罩。

“從醫院感染防護的角度來看,要求每4—6小時更換一次口罩。”錢坤說,“當您發現身邊的朋友從兜裏拿出了一個很軟很皺,並且表面毛茸茸的口罩時,應該及時提醒他更換口罩。”

口罩上殘留的環氧乙烷會致癌嗎?

“目前絕大多數的口罩消毒採用環氧乙烷,而環氧乙烷確實是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一類致癌物。”錢坤說,“但拋開劑量談毒性是不科學的。國家規定,一次性醫用口罩出廠時經過解析期後的環氧乙烷殘留量不能超過10微克/克,這一濃度對人體不會帶來傷害。”

環氧乙烷屬於雜環類化合物,是一種重要的石化產品、也是一種廣譜滅菌劑,可以殺滅多種細菌、黴菌及真菌,被廣泛地應用於洗染、醫藥、農藥等領域。

杭州市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醫療器械檢驗所所長肖海龍接受採訪時曾表示,一個口罩從包裝好,到環氧乙烷殺菌,經過7—14天的解析,再經歷出廠、倉庫、運輸、銷售等環節,最後到消費者手中,大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而環氧乙烷本身極易揮發,出廠時已經符合國家標準,再加上長時間的揮發,存在殘留並且危害健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錢坤錶示,現階段,環氧乙烷滅菌是醫療器械領域最常見、最普遍、最成熟的滅菌方式,使用正規廠家生產的符合國標的口罩,能夠有效保護我們的身體健康。

肺結節有哪些誘因?

“近兩年來新增的肺結節患者,多數是因爲升級了體檢套餐,由原有的胸片檢查改爲了更清晰的低劑量螺旋CT,或者因其他客觀原因進行了胸部CT檢查,才偶然發現自己有肺部結節。可以說,肺結節患者的突然增加與戴口罩是同一時期內的不相關事件。”錢坤說。

肺結節是胸片或CT等影像學檢查中對直徑≤3cm的局竈性類圓形緻密影的描述。

錢坤告訴記者,常見的肺結節成分包括四種,分別是炎症性結節、增生性結節、肺部良性結節和肺部惡性腫瘤。臨牀數據顯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肺結節都是良性。

“炎症性結節的外在病因是細菌和病毒的侵入,內在原因是機體抵抗力的下降。”錢坤說,“而從事採礦,裝修等工作卻缺少充分的職業防護,會使自身在短時間內吸入過量粉塵,並超出肺部本身的自清潔能力。這些顆粒物會長期積存在肺泡並形成慢性炎症反應,最終形成增生性結節。”

錢坤錶示,肺部良性結節多在非特定條件下產生,而肺部惡性腫瘤則多由肺部慢性疾病誘發,或由其他器官惡性腫瘤的轉移導致。

錢坤建議,預防肺結節要注意呼吸道衛生,戒菸,並在呼吸道疾病高發季節佩戴口罩。同時,還要注意居室環境的通風,避免過度裝修。平時要多多鍛鍊,增強心肺功能。對於特殊職業羣體,要加強職業防護,並定期參加有毒有害工種的職業體檢。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