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看,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並逐漸成爲新的國際儲備貨幣,不僅是中國金融體系未來的重要發力方向,也是爲打造更加平衡的國際貨幣體系和穩定的跨境資本流動的重要舉措。

德意志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邁克爾·斯賓塞預計,未來或出現更多境外人民幣貿易融資機遇,以鼓勵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人民幣離岸交易水平有望邁上新臺階。“隨着境外投資人民幣債券市場限制的放寬,未來幾年,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份額將超越日元和英鎊。”邁克爾·斯賓塞表示。

堅持市場化方向

人民幣匯改未歇腳

風雲變幻中,“8·11”匯改已過去7年。

2015年8月11日,人民銀行要求做市商“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以及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化”,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改革序幕由此拉開。而以“8·11”匯改爲分水嶺,人民幣匯率與單邊升貶值漸行漸遠,外匯市場的真實供求關係得以客觀的體現。

近五年內,在一系列定價機制改革推動下,人民幣匯率彈性不斷提升。2019年8月,受地緣政治因素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市場力量推動下“破7”。此後,在國際經濟金融形勢等因素影響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也曾多次“破7”。

經歷了長期的雙向波動,對於“破7”,市場不再高喊“狼來了”,對人民幣匯率漲跌的適應性和承受力明顯提高。

彈性增強、韌性盡顯的人民幣匯率,更是充分發揮了其調節國際收支的自動“穩定器”功能,成爲了外匯市場穩健運行的關鍵助力。“人民幣可兌換程度不斷提升,匯率雙向浮動特徵明顯,年化波動率保持在3%至4%左右,較好發揮了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的作用。”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近日發文稱。

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表示,在中美經貿摩擦、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和全球蔓延、世界經濟衰退、全球通脹和發達經濟體收緊貨幣政策等多輪重大沖擊考驗中,人民幣匯率均能迅速調整,並在較短時間內恢復均衡,有效發揮了對沖衝擊的作用。

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依然在路上。“從外匯調控逐步退出市場、有效匯率波幅擴大的角度,人民幣匯率已經具備自由浮動的條件。”興業研究宏觀團隊認爲,未來面對參與者逐漸豐富、彈性逐漸增加的外匯市場,境內企業將更加應對得當,人民幣匯改也可更進一步,堅定邁向自由浮動的最終目標。

人民幣國際化是市場驅動下

水到渠成的過程

愈發波動的市場中,人民幣資產避險屬性日益凸顯。今年以來,全球主要國家債券普遍收益率上升、價格下跌,人民幣債券成爲少數價格穩定的金融資產。

“人民幣的趨勢是明確的,人民幣資產是安全的,未來世界對人民幣的認可度會不斷增強。”業內多有此感受。同時,業內普遍認爲,人民幣國際化水平仍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近日表示,當前人民幣國際化需要做好三個方面的事情:首先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做強國內經濟,做好金融體系,提升金融監管有效性,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其次是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審慎推進制度型金融開放,這是人民幣國際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制度保障;最後是要繼續實施靈活的匯率政策,加快境內外匯市場的發展。

人民幣的儲備和計價職能或將成爲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向前一步的重要突破口。建行金融市場部有關人士認爲,人民幣的計價貨幣職能有待進一步突破。計價貨幣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職能,主要體現在全球貿易商品,特別是大宗商品定價,意味着“國際話語權”。提高國際計價貨幣職能有助於增強支付手段、流動手段和貯藏手段等功能,降低人民幣的使用成本,提高貨幣競爭力和國際貨幣地位。

“從作爲支付結算貨幣、投資交易貨幣和儲備貨幣的三種功能來看,目前人民幣國際化仍屬初級階段。”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表示,未來應使人民幣逐漸成爲國內外企業和個人在各類跨境交易中廣泛使用的貨幣,並朝着主要儲備貨幣的目標邁進。

人民幣國際化是市場驅動下水到渠成的過程。人民銀行在2022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中表示,將以市場驅動、企業自主選擇爲基礎,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夯實人民幣跨境使用的基礎制度安排,滿足好實體部門的人民幣使用需求,推動更高水平金融市場雙向開放,促進人民幣在岸、離岸市場良性循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