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間,亞太地區各個產業,就業機會在哪裏增長?又在哪裏減少?

當地時間29日,國際勞工組織(ILO)發佈《2022年亞太地區就業及社會展望:反思產業戰略,促進以人爲本的未來就業》報告(下稱“報告”),在其中首次梳理了亞太地區1991-2021年30年間各個產業的就業情況,報告顯示,亞太地區就業人數最多的三個部門分別是農業、林業和漁業以及製造業。同時,2021年,亞太地區共有11億人從事於批發和零售貿易,佔該區域19億勞動力的60%。

而雖然亞太地區信息技術以及信息服務產業的就業增長是最快的,但2021年僅有940萬人從事於該產業,僅佔就業總人數的0.5%。

亞太地區大多數就業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

ILO在報告中表示,亞太地區勞動力集中的產業的工作往往有以下特徵:勞動生產力有限,工資微薄,工作條件艱苦,工作穩定性和收入保障低。從事於這些產業的勞動力大多缺乏社會保障,而且他們的工作往往是非正式的。

ILO高級經濟學家兼報告主要撰寫人埃爾德 (Sara Elder) 表示:“雖然亞太地區的經濟在過去半世紀間持續增長,但實際上,該區域大多數勞動力仍然在從事‘亞洲奇蹟’並未惠及的傳統產業 。”

分行業看,ILO數據顯示,2021年,亞太地區農業部門的就業份額爲30%(約5.63億工人)。其中,農業部門的就業地位在南亞較爲突出——佔該地區就業總人數的41%。南亞男性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工作崗位和女性中近五分之三的工作崗位源自農業部門。

而製造業則是女性和男性非農業崗位的最大來源,緊隨其後的是批發和零售業。對婦女就業來說,教育、住宿和餐飲服務活動以及衛生和社會工作活動較爲重要。對男性來說,建築業和運輸業是所有次區域男性的其他主要就業來源。

在製造業中,各細分行業的發展並不均衡。2021年,該地區製造業中近四分之一的工人從事服裝製造,這也成爲製造業中最大的就業來源。ILO數據顯示,服裝部門擁有就業總人數的3.8%(7100萬工人)。另外,六分之一的製造業工人受僱於食品、飲料和菸草製造業。九個工人中有一個從事其他的製造業,這包括機器和設備的維修等。

總的來說,上述三個製造業分部門佔據亞太地區製造業就業總數的一半以上。在南亞,這三個分部門佔製造業就業總人數的62%,在東南亞佔60%,在東亞佔44%。這三個分部門也是這些地區就業率最高的三個部門。

從年齡層和性別來看,年輕工人在服裝製造以及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製造中的代表性特別高。這兩個行業也是婦女的重要僱主。婦女人數較多的其他製造業分部門包括食品、飲料和菸草以及橡膠塑料。但只有在製造業中的服裝和電子行業,婦女才佔據大多數。

從趨勢上看,近年來,各大行業經歷了不同程度的繁榮和衰退的更替。

從1991年至2021年,農業以及紡織品、服裝和皮革(服裝)製造業出現了就業的長期收縮。自1991年以來,已有1.75億人離開了農業部門。服裝行業的就業人數則減少了240萬。數據顯示,服裝行業的就業負增長很大程度上是由東亞推動的,在過去的三十年裏,東亞的服裝就業人數幾乎減半。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南亞和東南亞的服裝行業一直在增長,爲女性帶來了重要的就業機會。

同期,亞太地區就業增長最快的十個行業分別是:信息技術(IT)和其他信息服務;其他商業服務;房地產活動;出版、視聽和廣播活動;倉儲;住宿和餐飲服務活動;建造;電信;財務活動;以及郵寄和快遞活動(按年均增長率從高到低依次排序)。

其中,IT和其他信息服務的年平均增長率爲7.2%,郵政和快遞活動爲3.4%。相比之下,該地區整體就業年增長率爲1.2%。

區域勞動力市場尚未全面恢復

報告顯示,亞太地區的勞動力市場已從疫情的影響中部分恢復,但全面恢復仍需時日。據ILO預計,該區域2023年的就業情況依然不容樂觀。

具體而言,ILO報告顯示,2022年亞太地區的就業人數相比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增加了2%,這意味着2020年間損失的5700多萬個就業崗位得到了恢復。

不過,2022年,該區域仍缺乏2200萬個就業崗位,與倘若未發生疫情的情況相比,就業缺口達1.1%。

與此同時,亞太地區的總工作時間仍低於2019年的水平,且2022年的失業率相比2019年上升了0.5個百分點,達5.2%。

其原因在於,該地區的經濟活動還沒有從疫情帶來的衝擊中恢復過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2022年該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最新預測比疫情前的預期低近6%。這一差距預計在2023年將保持不變,這表明危機的累積和揮之不去的全球不確定性正在產生長期的影響,包括對該地區經濟的嚴重結構性影響。

其中,通貨膨脹上升是最新的重大挑戰。雖然該地區大多數國家的疫情似乎基本得到控制,但高企且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率損害了消費者和企業的購買力,從而威脅到生計並阻礙了經濟復甦。

在該地區的大多數主要經濟體中,通脹率已經大幅超過了各自中央銀行設定的目標值或目標範圍。例如,泰國2022年9月的通貨膨脹率爲6.4%,遠遠超過泰國銀行1%-3%的目標範圍。該地區的一些政府已經出臺了一攬子政策,以幫助緩解生活費用的壓力。然而,這些一攬子計劃不能完全彌補該地區家庭正在經歷的私人消費成本的增加。對於企業來說,其生產所需投入的成本也隨之上漲。

在各類商品中,能源價格的飆升格外令人擔憂。2022年第三季度的國際天然氣價格是2019年的六倍多,煤炭石油的價格也有很大的增長。總的來說,由於環境和經濟因素,該地區高度依賴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的供應,這帶來了更嚴峻的挑戰。

在亞太地區,相比能源進口國(如進口天然氣的日本、韓國和泰國),能源出口國(如出口天然氣的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更有能力緩衝通貨膨脹的不利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