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最近可謂左右逢源。

據蘇州新聞消息,11月30日,通蘇嘉甬高鐵將正式開工。對嘉興而言,通蘇嘉甬鐵路將坐實其“長三角地理中心”的地位,實現與上海、蘇州、杭州、寧波四大城市軌道連接。

21日,一份由八個部門聯合印發的“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正式公佈,長三角五城脫穎而出——除了上海和南京、杭州、合肥三座省會城市外,還有一個正是地級市嘉興。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那麼何謂“科創金融”?簡單說就是通過科技和創新,賦能金融領域改革,最大限度釋放金融科技和金融服務的活力,實現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高效對接。

根據總體方案,通過5年左右時間,“帶動嘉興市爭創長三角科技成果轉化高地和科創金融一體化服務基地”。這個“試驗區”則將被打造成爲“科創金融合作示範區、產品業務創新集聚區、改革政策先行先試區、金融生態建設樣板區、產城深度融合領先區”。

要知道自去年以來,包括深圳、西安、重慶等地都提出過創建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的申請。哪怕着眼長三角區域內,也不乏蘇州、寧波這樣的經濟強市在列,一衆強者站上PK臺,爲何嘉興能夠入選?

三個標籤

嘉興的知名度,首先來自於其“上海小弟”的標籤。

翻開地圖,嘉興地處滬杭之間,北接蘇州,南望寧波。對於這樣的地理位置,你可以說嘉興左右逢源,區位優越;也可以說它是強鄰環伺,大樹底下不長草。

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嘉興都要去爭取,“融滬、連杭、接蘇、通甬”是它的經濟政策。當然,“融滬”最爲基礎,作爲浙江省接軌上海的橋頭堡,嘉興要承接來自上海不斷釋放的紅利。

自2014年出臺接軌上海三年行動計劃之後,嘉興不斷推進與上海在綜合交通體系、公共服務一體化,以及產業、創新、人才合作平臺等方面合作。連過去十年人口的增長,都與上海溢出效應脫不了干係。

第二個標籤是“溫州的競爭者”。

從目前的經濟體量來看,在浙江省內,嘉興肯定不敵溫州,中間還隔着紹興。自2016年起,嘉興GDP在6年內跨越了3個千億臺階。增勢迅猛,但能不能成爲浙江“第三極”的後起之秀,還有待時間驗證。

2021年,嘉興GDP實現了6355億元,比溫州少1230億元,同比增速比溫州高出0.8個百分點。不過,今年前三季度,嘉興增速稍有下降,比溫州和紹興分別低了1.05和2.15個百分點。

第三個標籤是“富有”。

在《2020胡潤百富榜》上榜的2398位企業家中,有23位來自嘉興。這一成績位居內地城市第19位,與天津相當。

根據2021年數據,浙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嘉興,43598元的收入,高於寧波(42946元)也高於杭州(42692元),連續18年衛冕全省首位。不僅如此,蘇州、上海農民的有錢程度,都不是嘉興的對手。2021年,嘉興的城鄉居民收入比1.6:1,也是浙江省地市中最低。

富裕的農村撐起了繁榮的縣域經濟,近年來嘉興下轄的縣城不斷躋身全國“千億縣”陣營:2019年,海寧晉級;2020年,桐鄉過線;2021年,平湖差臨門一腳,站上了900億元臺階。

嘉興模式

11月21日,當《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興市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正式公佈,嘉興這些年在科創金融方面的作爲,才被更多人注意到。

時間回到2003年,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落戶嘉興,拉開嘉興創新驅動發展的序幕。

以長三院爲圓心,嘉興近年來吸引了南湖實驗室、南湖研究院等一大批創新載體和頂尖人才團隊。2019年,長三院還作爲唯一創新載體寫入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

科技創新,離不開針對性的金融支持。2014年,嘉興獲批全省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用了兩三年時間摸索出一套科創金融的“嘉興模式。

在培育科創企業方面,嘉興建立了覆蓋科創企業全生命週期的分層分類動態管理庫。截至目前,入庫企業中初創期、成長期企業佔比超過了40%。以及科創企業評價系統和科創金融服務平臺,破解了科創企業的增信難題。

與此同時,嘉興還創新推出全國首個科技支行認定管理辦法,投貸聯動、私募可轉債、科創人才保證保險等一批創新型科創金融產品先後推出。

這一切都是爲了推動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高效對接。當地媒體最新報道,嘉興目前科創企業貸款餘額爲2324.27億元,佔全部貸款比重超過15%;共有753家次企業獲得股權融資超過834億元;全市80家上市公司中科技型企業佔比超過80%。

放在浙江省內來看,嘉興科技創新主要指標位居前列:連續兩年獲得浙江省“科技創新鼎”;2021年,嘉興全社會R&D經費支出佔GDP比重3.4%,列全省第2,累計擁有省級及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22家,列全省第2,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11.6件,列全省第2位。

作爲全國第一個跨省市的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這次方案中,上海、南京、杭州、合肥都領到了明確的目標,提到嘉興則是這樣說的——“帶動嘉興市爭創長三角科技成果轉化高地和科創金融一體化服務基地”。

在當地媒體看來,從“帶動”“轉化”“基地”可以看出,嘉興是長三角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的“試驗場”“孵化基地”。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各自按照總體方案中的定位改革探索,探索出來的成果可以在嘉興先行落地試驗。

萬億目標

除了入選“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這段時間落在嘉興身上的“利好”不止於此。

今年9月,《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發佈,嘉興作爲上海大都市圈“1+8”成員之一,在功能結構中,嘉興市區着力於打造6個專業性全球城市之一,嘉善縣、桐鄉市着力於打造12個全球功能性節點之一,海鹽縣、海寧市、平湖市着力於打造19個全球功能支撐性節點之一。

嘉興之前就是浙江接軌上海的橋頭堡,但是在接軌的進程中,更多的還是作爲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普通城市,而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設,則意味着嘉興由之前的參與“接軌”,轉向更深層次的推動“同城”。

此前召開的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上,嘉興還被賦予了“打造長三角城市羣重要中心城市”的使命。

地處長三角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帶,與滬杭甬紹蘇等城市相距均約百來公里。一直以來,交通是嘉興的一塊短板,其市域軌道交通和城市快速路網建設起步較晚,與重點城市間的交通對接上也有待加強。

通蘇嘉甬高鐵的開工,將改變這一局面。

一方面,延展嘉興北向與江蘇城市、長江以北城市的連接,同時還將大大拉近與蘇州、寧波的時空距離。今後,從嘉興北上蘇州只需20多分鐘,南下寧波也只要30分鐘,而無需再繞行上海和杭州。

當地官員曾表示,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讓嘉興迎來了百年未有之大機遇。”眼下,成爲四大萬億俱樂部城市之間的高鐵樞流,對嘉興意味着更多。一方面抱緊上海的同時,嘉興還有望再次進入蘇杭腹地。

面向“十四五”,嘉興提出了需要跳起摸高的目標。產業層面,要做長三角核心區全球先進製造業基地。經濟整體層面,2025年GDP邁向萬億級、5年內實現翻番。

值得一提的是,眼下浙江省內,溫州、紹興也提出了相同的目標,多項政策紅利加持下,嘉興能否拔得頭籌?

記者|吳林靜

編輯|楊歡 何小桃 杜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