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投資者相信全球央行正在逐漸控制住通脹,全球債券市場11月份反彈,政府和投資級企業債券的市值從10月底的56.4萬億美元升至59.2萬億美元,增加了創紀錄的2.8萬億美元。隨着美國通脹降溫程度超出預期以及美聯儲暗示可能放慢激進加息步伐提振了市場情緒,9月份曾進入熊市的債券市場出現反彈。

新加坡PineBridge Investments固定收益投資組合經理Omar Slim表示:“我們開始看到一些經濟指標表明,通脹已經見頂或正在見頂。”他表示,雖然在經濟數據和美聯儲言論的影響下,美國國債交易可能會出現波動,但債券市場的上漲“還有行情”。

據瞭解,本月稍早公佈的通脹數據走軟引發各資產類別大幅反彈,債券市場擺脫了二十多年來最糟糕的跌勢,此後市場對美聯儲調整政策的預期升溫。但隨着經濟衰退的威脅日益逼近,經濟復甦之路不會一帆風順。

高盛策略師預計,隨着全球央行繼續加息,最近收窄的美國和歐洲公司債利差將在2023年第一季度擴大,然後隨着美國經濟軟着陸變得更加明朗而再次收窄。該行預計美國投資級公司債利差將在180個基點見頂,到年底收窄至150個基點。

高盛策略師Lotfi Karoui等人本週在一份報告中寫道,在今年債券價格歷史性下跌之後,2023年“我們預計會有較低但是正面的超額回報,總回報的表現可能會有更明顯的改善。”

此外,在歐洲,投資者也在押注今年會更好。據悉,歐元計價企業債券的收益率溢價已連續6周收窄,目前正逼近6個月來的最低水平,原因是投資者對加息將放緩持樂觀態度,同時投資者紛紛追逐10年來的一些最高收益率。

瑞銀集團策略師預計,更安全的歐元公司債已成爲明年的首選交易方案,這種資產類別的回報率將高於歐洲股票或德國政府債券。

在亞洲,今年高評級美元信貸利差的擴大幅度小於美國同行。PineBridge的Slim認爲,考慮到基本面穩定,該地區評級較高的主權或準主權實體(如公用事業)可能在2023年之前是一個機會。

亞洲經濟增長走強,中國和日本的央行政策寬鬆,以及該地區美元發行量大幅減少,這些都是信貸的支撐因素,不過投資者必須是有選擇性的。

然而,並非所有投資者都相信,近期的上漲標誌着一種持久的好轉。

Breckinridge Capital Advisors研究聯席主管Nicholas Elfner對美國避免衰退不那麼樂觀。他正在密切關注收益率曲線的形狀及其反轉前端,這表明投資者預計美國經濟將大幅放緩,美聯儲的政策可能有點過緊。

Elfner稱,歷史上,在輕度衰退時,高評級信貸利差往往在175-200基點左右見頂,在全面衰退時則在200-250基點之間見頂。他表示,儘管利率波動可能已經見頂,但如果收益率曲線所暗示的經濟前景得以顯現,信貸利差還沒有見頂。

此外,T. Rowe Price Group Inc. 投資級固定收益團隊負責人Steven Boothe稱,加息週期將比人們預期的持續更久。至於11月的反彈,Boothe表示:“市場對沖過度,所以不需要太多相對好的消息就能實現反彈。但我不認爲這種情況會持續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一個關鍵數據將在12月中旬出爐,屆時美聯儲將發佈今年的最後一份聲明。在此之前,關鍵的就業數據和通脹數據將受到關注,以尋找有關美聯儲未來走向及其對債市復甦影響的線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