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人士認爲,長短視頻雙方最終還是要走向合作,通過各取所需,形成互補優勢。

文|張劍  編輯|郭麗琴

來源:財經E法 

“切條”是短視頻侵權最多的場景。

2021年4月9日,超過70家影視公司、視頻平臺和影視行業協會等發佈聯合聲明,呼籲廣大短視頻平臺和公衆賬號生產運營者尊重原創、保護版權,未經授權不得對相關影視作品實施剪輯、切條、搬運、傳播等侵權行爲。2021年4月23日,500多名藝人以及70多家影視傳媒單位再次聯合發出倡議書,呼籲短視頻平臺通過關鍵詞、視頻指紋比對等技術手段防止未經授權的切條、搬運、速看和合輯等影視作品內容的上傳等。長短視頻的關係,幾乎到了冰點。

長短視頻平臺之間的各類訴訟也紛紛出現,一時間,短視頻平臺也因被認定侵權,收到大量敗訴判決。

在用戶體驗方面,短視頻的快速崛起和用戶使用時長的不斷增加,分散了用戶有限的精力。二創視頻的存在,也讓用戶變得更加挑剔,對於注水較多、節奏太慢的影視作品更加反感,稱“不如去看精簡版”。

但行業人士認爲,雙方最終還是要走向合作。通過各取所需,雙方可以形成互補優勢。短視頻需要長視頻的版權素材保障創作者,長視頻需要短視頻的流量來拉新和變現,轉化版權優勢。

專家們從行業技術現狀、長短視頻的形態和特點,以及這些情況對侵權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分析,並在訴訟解決侵權問題以外,提出瞭解決侵權問題的其它路徑,包括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設立短視頻平臺協作同盟等。此外,可以考慮引入內容版權過濾機制。

寧立志:應當引入內容版權過濾機制

內容版權過濾機制已經被越來越多國外平臺所採用,有效解決了侵權問題。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武漢大學知識產權與競爭法研究所所長寧立志建議,中國應當參考歐盟引入內容版權過濾規則。在中國引入內容版權過濾規則只是時間及具體建構問題,但是因爲涉及平臺、權利人、用戶之間的利益衝突,在通往這一結果的過程中,會存在一定障礙。

此外,由於是否引入內容版權過濾規則尚存在很大分歧。在如何解決分歧中,進一步研究應着力於以下幾點:(1)平臺、權利人、用戶之間的利益是否已嚴重失衡;(2)現有的制度資源,例如避風港規則,是否已經到了無法解決現有問題的地步;(3)現有的其他法律制度,例如幫助侵權、間接侵權、通知刪除規則等,是否已無法滿足維權需求。

寧立志表示,中國在引入內容版權過濾規則之前,應當做好制度設計和風險預判。

孫昊亮:短視頻平臺該如何運用算法推薦

由於短視頻平臺基本均會使用算法推薦機制,在針對源自長視頻的內容進行處理時,算法與人工智能的因素不可忽略。西北政法大學副校長孫昊亮表示,就互聯網發展階段來看,經過飛速發展,現在實際上處於一個互聯網+的時代,已經是算法和人工智能的時代。互聯網技術,包括知識產權的保護措施技術,無論從法治化的角度,還是從數字化的角度,亦或是從人工智能技術的角度,也都已經突飛猛進的發展了。

在這種情況下,算法推薦技術實際已經改變了原有的風險預設。現在算法推薦技術的風險,一方面表現在重複的、規模化的侵權盛行,同一個或者不同的用戶上傳了大量的作品切條,帶來高熱度的同時,也造成了非常嚴重的侵權。

另一方面,隨着算法和算力的提高,機器識別侵權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國外的視頻平臺,包括Youtube等等,都嘗試建立識別系統,進行主動的、事前的審查機制,治理侵權內容,實際上已經起到了良好效果。

此外,平臺不再僅僅提供存儲、鏈接、緩存等服務,事實上已經與上傳作品的用戶之間存在利益分享和利益協同的關係。所以,隨着算法時代、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在平臺上版權侵權的風險不斷加大,這和20多年前已經有了非常大的改變。從過去的“通知-刪除”規則走入現在的積極主動、事前,通過算法的機器化的“通知-篩除”方式,使法律規定的應知能夠更好地得到實現,應該說這是一種必要的轉變,也有利於對於權利人的保護。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服務於互聯網數字內容產業的良好發展,服務於文化產業和知識產權保障體系的完善。

陳兵:防止算法技術被誤用和濫用

南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競爭法研究中心主任陳兵重點提出了短視頻侵權的危害,以及如何看待算法的角色。他認爲,短視頻平臺算法推薦下的侵權視頻氾濫,最終將會導致創作、傳播的源頭枯竭,最終損害用戶利益,也有損鼓勵創新的市場競爭文化的生長,更不利於數字文化的繁榮發展。

算法濫用行爲,包括界面操縱、飢餓營銷、不良信息重複推薦等,將對用戶產生巨大損害,用戶在“信息繭房”中,與社會嚴重脫節,存在危害社會的風險。此外,平臺算法的決策過程中仍然隱含着平臺的價值觀和主觀決策,所謂的中立性也非絕對中立。

對於如何治理,陳兵建議,應當以用戶爲中心構建和實施算法治理規則體系,防止“技術中立”成爲平臺運行中規避法律責任的理由,導致算法技術被誤用和濫用,應當在保障用戶安全的基礎上,提升平臺的識別能力,優化規則設計與適用,以用戶合法利益爲導向推動短視頻平臺經營行爲及相關法律責任的多元治理。

費安玲:推進短視頻平臺自查、自糾協作機制

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教授、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費安玲認爲,應關注短視頻本身的背景特點。

費安玲分析說,在用戶特點方面,欣賞短視頻的用戶發展迅猛,而長視頻用戶急劇萎縮。短視頻的出現適應了當代人生活節奏快、追求要點情節和儘快獲知結局、拒絕拖沓作品的需求。尤其是在焦慮心態日趨普遍嚴重的情況下,很難靜下心來看長視頻。行業特點方面,其特點表現爲:信息量大、更新快捷、准入門檻低、內容自我審查爲主。這兩類特點是分析短視頻侵權的重要基礎。

需要注意的是,不具有合法性的短視頻不具有作品的特質。因此,當短視頻內容有合法性瑕疵時,不可能構成能夠產生權利的作品。平臺對短視頻進行實質性審查時,發現短視頻內容存在合法性瑕疵時,就不能將該短視頻看作是能夠產生著作權並獲得《民法典》和《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

此外,費安玲建議,有必要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設立短視頻平臺協作機制,旨在推進對短視頻的侵權行爲進行自查、共同預防和共同自糾,促進短視頻平臺的適法環境並推動中國知識產權保護觀念的提升。

曹陽:長短視頻亦存互補關係

上海政法學院經濟法學院副院長曹陽從短視頻行業發展現狀分析短視頻侵權問題。他認爲,首先,短視頻已成爲人們快速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判決侵權賠償時,應將短視頻產業的基本樣態作爲考慮的一個前提。其次,互聯網平臺的規制史在某種意義上是限制平臺責任的歷史,各國網絡管理制度基本都是在平臺盡責的前提下,儘量保護平臺發展與網民表達意願的空間。

從形態上看,很多短視頻是對長視頻進行解說、評論、推廣、改編。因此,長視頻、短視頻在某種意義上是互補關係,並非絕對沖突的關係。

曹陽建議,在兼顧各方利益的同時,要考慮到整個互聯網短視頻的生態已經發生改變。長視頻和短視頻也不僅是競爭關係,還有互補關係。最優的解決方法是平臺方能夠與長視頻的權利人坐下來談一談如何最大化各方的權益,共同促進視頻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張吉豫:“二創“內容也有其積極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未來法治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吉豫對具體短視頻作品的形態進行了區分。她表示,短視頻平臺上有很大一部分視頻,是網友們基於原來素材進行的二次創作。這樣一些視頻可能對於原來作品的市場利益沒有明顯影響,甚至對相關作品收益的提升有積極意義。這類作品已經成爲很多年輕人表達和交流的內容。因此,這應該是社會所支持和促進的,而不能隨意阻礙。

張吉豫建議,可以由行業組織發佈一些最佳實踐或者建立一些團體標準以推動這一領域的科技向善發展;同時,也可以鼓勵相關主體創新開拓出更好的合作模式,從而實現共贏。

李揚:承擔與平臺技術優勢相匹配的注意義務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兼副祕書長李揚從六個方面指出,內容分發服務提供者承擔熱點版權過濾義務,建立版權過濾機制,具有社會事實基礎。

一,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和國家知識產權局歷年發佈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和行政保護白皮書公佈的數字,我國知識產權侵權極爲嚴重,版權侵權尤其是重災區,理應加大版權保護力度。

二,網絡服務提供者身份發生了巨大變化。原來的網絡技術服務提供者已經轉變爲綜合服務提供者,再僵化適用通知-刪除規則已經不恰當。

三,網絡技術日新月異。早期平臺需要藉助人工完成內容審覈,但現今算法推薦等技術讓內容審覈成爲可能。擁有技術優勢的內容分發平臺承擔與其技術優勢相匹配的更高的注意義務,具有合理性。

四,作品的消費方式發生了鉅變。短視頻消費已經成爲人們的生活方式之一,短視頻對長視頻具有市場替代性,對長視頻權利損害非常巨大。

五,版權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版權成本急劇增加。

六,由於邊際成本遞減效應,內容分發服務提供者承擔熱點版權過濾義務,完全符合利益平衡原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