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管理模式的主要依據來自於傳染病的傳染性和致病力

新冠病毒在全球流行近3年後,其致病力逐漸減弱。與之相對應,中國的防控措施也隨之調整,各地防控措施正層層減碼。

連日來,中國多地對於新冠肺炎的防控措施進行了密集調整,包括取消嚴格的核酸碼檢驗,減少核酸頻次,縮小高風險劃定範圍,符合條件的密接和特殊情況的確診病例居家等措施。自2020年初開始實施的嚴格的傳染病甲類防控措施,正在鬆綁。對照傳染病防治的要求,當前的防控措施,也正體現出乙類管理的特徵。

那麼,當前新冠病毒所呈現的流行病特徵是否符合脫離甲類管理的條件?是否適合迴歸乙類傳染病管理?

乙類甲管已近3

2020年1月20日,國家衛健委發佈1號公告稱,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的相關規定,基於當時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病原、流行病學、臨牀特徵等特點的認識,報國務院批准同意,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法定傳染病乙類管理,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法定傳染病管理,各級人民政府、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其他政府部門、醫療衛生機構可以依法採取病人隔離治療、密切接觸者隔離醫學觀察等系列防控措施,共同預防控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傳播。

傳染病管理模式的主要依據來自於傳染病的傳染性和致病力。”一位傳染病專家對第一財經表示,對於致病力強、病死率高且傳染性強的傳染病,一般歸爲甲類或者乙類甲級管理,管控措施一般是採取強制性隔離、疫區封鎖等;對於發病率較高,引起高病死率,但傳播能力有限,對社會造成一定危害,會歸爲乙類;對於傳染強、致病力弱、病死率低的傳染病,一般歸爲丙類。

但隨着新冠病毒的不斷變異,當前在全球流行的奧密克戎變異毒株,其臨牀特點也逐步被認知,衆多科學研究以及真實世界的數據顯示,其傳染性逐步增強,但其致病力及病死率降低。也因此,其管理級別又必須要重新考量。

從目前新冠病毒的流行病特徵來看,上述傳染病專家表示,很多地方顯示超95%以上的感染者爲無症狀和輕症,病死率很低,在這樣的情況下,繼續按照甲類管理顯然不符合科學,所以,新冠迴歸乙類管理甚至降級爲丙類,都將成爲可能。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曾在3月19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本輪疫情主要流行株是奧密克戎變異株,截至3月18日24時,全國在院治療的感染者總數29127例,從病情來看,以輕型和無症狀爲主,佔比95%以上。重症,包括重型和危重型的佔比不到0.1%。

而在當前一輪的疫情中,無症狀感染者比例依然保持高位。12月2日的廣州市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上,廣州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張屹通報,本輪疫情廣州市累計報告新冠肺炎本土感染者16.27萬例,無症狀感染者佔感染者總數約9成,重症、危重症僅4例,無死亡病例。

在11月28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中國疾控中心傳防處研究員常昭瑞表示,國際和國內監測數據證實,奧密克戎變異株及其進化分支BA.1、BA.2、BA.5系列,包括BF.7、BQ.1和重組體XBB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爾塔等變異株明顯減弱。 國外研究表明,奧密克戎變異株引起重症和死亡的比例明顯低於之前原始株和關切變異株。“這既是奧密克戎變異株的特點,也可能與人羣接種疫苗免疫水平提高、及時干預治療等因素有關,我國新冠重症及其關聯死亡處於較低水平,這與我們積極的預防策略和統籌優質救治力量有關。” 常昭瑞表示。

“很顯然,當前流行毒株的致病力比較弱,在全國已經完成基礎免疫的條件下,按乙類管理已經不成爲問題。迴歸乙類管理,也可以爲未來進一步優化防控措施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據,做到有法可依。”上述傳染病專家表示。

走小步不停步,主動優化完善防控政策

在過去的三年中,中國的防控措施一直處於優化狀態,如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米鋒在11月29日的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的新聞發佈會所述,疫情發生以來,中國政府一直根據病毒變異的特點和臨牀治療的實踐認識,邊防控、邊研究、邊總結、邊調整。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力和致病力的特性,以及重症率、死亡率等情況,包括密切關注國際上一些疫情形勢的變化,對於防控的措施,我們一直在研究,不斷在調整,最大程度保護人民利益,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1日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座談會,聽取防控工作一線代表對優化完善防控措施的意見建議。她指出,堅持穩中求進、走小步不停步,主動優化完善防控政策,是我國疫情防控的一條重要經驗。經過近三年的抗疫,我國醫療衛生和疾控體系經受住了考驗,擁有有效的診療技術和藥物特別是中藥,全人羣疫苗完全接種率超過90%,羣衆的健康意識和素養明顯提升,加上奧密克戎病毒致病力在減弱,爲進一步優化完善防控措施創造了條件。

接下來,新冠病毒的防控管理方式是否從甲類管理迴歸乙類管理,將直接影響未來防控措施的優化方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