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四年前,王德明的舉報讓華大基因陷入“圈地門”風波。如今,一篇主題爲“實名舉報核酸檢測不準”的文章再次讓華大基因陷入風口浪尖。12月4日晚間,自稱王德明的男子實名舉報華大基因核酸檢測不準等。對此,華大基因12月5日向北京商報記者發來《關於王某明惡意詆譭的嚴正聲明》稱,系捏造事實詆譭公司。作爲曾經的“基因測序第一股”,新冠檢測曾讓華大基因業績爆發,卻也曾被曝出“假陽性”事件。

持續四年的紛爭

作爲實名舉報華大基因的熟悉面孔,王德明與華大基因的紛爭可追溯到四年前。2018年6月,王德明以“獨孤九劍王德明”的稱號在網絡上發佈文章,舉報華大基因騙取國家土地資源,搞房地產開發,套取國有資產等行爲,華大基因由此陷入“圈地門”風波。

針對爲何要舉報華大基因,王德明此前公開表示,舉報的起因是公司曾與華大基因方面簽訂合同,但華大基因單方面違約且拒絕給出任何補償。

根據彼時的文章,王德明就職於南京昌健譽嘉健康管理公司,這家公司曾是華大基因的合作伙伴。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南京昌健譽嘉健康管理公司爲“註銷”狀態,王德明曾任監事。

此次以“王德明999”稱號發表的舉報文章稱,華大基因存在覈酸檢測不準等問題。12月5日早盤,華大基因開盤下挫超5%。截至收盤,華大基因跌4.61%,報56.23元,最新市值233.74億元。

對於舉報內容,華大基因方面回應稱其“造謠”“惡意詆譭”。根據《關於王某明惡意詆譭的嚴正聲明》,自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間,王某明在與華大合作期間出現多項嚴重違約行爲,華大依法解除與其合作。此後王某明向華大提出高額無理“索賠”,並從2018年開始通過自媒體多次捏造事實詆譭公司,就此,華大已通過司法訴訟進行維權。

基因測序第一股

天眼查數據顯示,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是一家以從事研究和試驗發展爲主的企業。股權穿透圖顯示,華大基因科技持有A股上市公司華大基因35.94%股權,爲第一大股東及控股股東。2017年7月14日,華大基因作爲“基因測序第一股”,成功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2018-2019年,華大基因淨利分別同比下滑2.88%和28.53%。

事實上,華大基因是最早參與核酸檢測的一批企業,核酸檢測也是華大基因近兩年業績增長的關鍵因素。2020年,華大基因創始人汪建赴武漢,成立核酸檢測實驗室“火眼實驗室”。

財報數據顯示,新冠疫情期間,華大基因在全球30餘個國家和地區啓動了超過100個火眼實驗室。

自此,公司業績也迎來爆發。2020年,華大基因實現營業收入83.97億元,同比大增199.86%;實現淨利潤20.9億元,同比增長656.43%。其中,“精準醫學檢測綜合解決方案(產品)”也在2020年成爲公司第一大業務板塊,佔主營業務比例達66.24%。

公司年報中並未詳細列出核酸檢測的營收數據,而是發佈在感染防控基礎研究、臨牀應用服務和精準醫學檢測綜合解決方案兩部分業務中,這兩部分的毛利率分別爲55.54%和66.54%。

疫情和業績的影響下,華大基因在二級市場上也表現頗好,2020年全年公司股價上漲88%,最高漲至7月13日的199.05元/股。

曾有“假陽性”情況

華大基因的核酸檢測也曾出現假陽性的情況。2021年2月,香港特區政府衛生署複檢華大基因的16個陽性樣本,結果都呈陰性。據報道,檢測假陽性結果爲涉事化驗所一員工故意干擾所致。2020年8月25日,瑞典公共衛生局曾公告瑞典的兩個實驗室發現了帶有CE標誌的華大基因檢測試劑盒出現無法檢測到持續感染新冠的錯誤,導致3700名檢測人員出現假陽性的情況。隨後華大基因發表說明稱,這是瑞典方使用不同高低靈敏度試劑檢測所導致的差異性結果。

針對王德明此次舉報,華大基因在發來的聲明中提到,華大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合法合規地開展業務,開發的新冠核酸檢測試劑盒已經取得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資質認證,核酸檢測準確度符合行業標準,臨牀使用評價積極。

目前,核酸檢測紅利退去,華大基因2021年營收淨利雙降。另基於新冠相關的業務收入下降等因素,華大基因2022年上半年淨利同比下降44.21%。2022年前三季度,因全球防疫政策變化,公司基於新冠相關的業務總體收入較2021年同期基數下降,華大基因淨利同比下降47.16%。 

北京商報記者 姚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