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貝殼財經

11月初以來,A股、港股的上市險企股價均走出了V型反彈之勢。

截至12月6日收盤,A股上市險企中的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11月1日以來的股價漲幅均超30%,分別達38.53%、31.23%及33.68%,這期間,新華保險股價漲幅也達29.48%,中國人保股價漲得最少,但也有13.4%的漲幅,均高於同期上證指數11.03%的漲幅。

不過,這距離上市險企股價高峯時期仍有一定差距,如中國平安在2020年底股價曾高達約86元/股,經過一年多的震盪後,目前股價即便漲了也仍在“4”字頭。

保險股投資者楊先生告訴記者:“我在2021年年初買了點保險股,這一波漲了還是沒有回本,虧得不少,打算繼續持有。”

泰石投資董事總經理韓瑋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近期保險股的持續上漲,本質上是屬於價值迴歸。前期市場對長期債券利率走勢和保險代理人流失等因素過度悲觀,導致保險股價格嚴重低於價值,隨着基本面的不斷改善,長期牛市已進入加速階段,投資者的信心將大幅提升,以保險股爲代表的藍籌股未來都會有較大的上漲空間。

保險股V型反彈,中國平安H股大漲68.63%,現在是否是入局好時機?

過去一年多,伴隨整個A股市場調整,保險股股價持續超跌。

開源證券數據顯示,11月25日,A股上市險企靜態PEV(價格與內含價值之比)估值及所處近5年估值分位數均處歷史分位數較低位置,多數險企較2020年同期估值下降超50%。

保險股之所以表現不好,與自身發展節奏也不無關係。過去幾年,壽險行業進入深度轉型期,但轉型成效遲遲未體現在業績上,新業務價值持續下跌。財險行業中的車險市場競爭激烈,非車險發展迅速,業務結構調整也在進行中。再疊加今年資本市場表現不佳,險企投資收益並不好看,又給整體業績蒙上了一層陰影。

興業證券研報觀點稱,板塊下跌源自資產負債兩端疲弱。一方面,負債端受人力萎縮、疫情對長期保障型產品需求抑制持續,新業務價值持續負增長;另一方面,股票市場波動加劇與長期利率低位震盪,行業投資端承壓。

不過,11月份以來,保險股情況有所反轉,多家上市險企A股、H股齊漲,且H股漲幅比港股更高。

Wind數據顯示,11月1日至12月5日,中國平安H股大漲68.63%,新華保險H股也大漲56.5%,中國太保、中國人壽H股則分別上漲47.55%、47.37%,中國人保H股漲22.12%,港股上市險企中國太平友邦保險表現也非常不錯,區間漲幅分別達55.15%及40.29%。

是什麼帶動了本輪保險股的“狂歡”?投資專家笑傲投資(筆名)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近期保險股之所以上漲,一是,從2020年11月30日至2022年10月31日,保險指數單邊下跌時間長,跌幅大,跌了56%,已產生超跌反彈的要求;二是,保險指數PB(平均市淨率)最低跌到1.03倍,大幅創歷史新低。

韓瑋也認爲,近期保險股的持續上漲,本質上是屬於價值迴歸。前期市場對長期債券利率走勢和保險代理人流失等因素過度悲觀,導致保險股價格嚴重低於價值。

那麼,保險股後續能否維持漲勢?當下是否是入局的好時機?上述投資專家笑傲投資認爲,不同投資者的投資要求和目標不同,如果是長線投資者,在目標位置買入保險股,仍屬於在底部區域介入,如果是絕對收益投資者或短線投資者,此時買入保險股並不是好時機,從12月6日開始,保險指數放巨量後量能已經開始回落,階段風險已在積聚。

養老金制度等利好不斷,險企最悲觀時刻已過,負債端資產端均有望向好

不過,整體而言,保險股最悲觀的時刻或許已經過去。近段時間來,保險行業利好消息不斷,如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落地,有來自6家保險公司的總計7款產品入圍,其中不乏中國人壽、人保壽險、太平人壽、太平養老等上市險企或旗下子公司產品,是一大利好。

此外,記者採訪還了解到,今年險企的開門紅表現也不錯,大額保單明顯增多。“我們老大這周簽了個300萬元的大單,交三年總保費就是900萬元,最近‘開門紅’支公司年交保費在50萬以上的大額保單還是不少的。”某上市險企支公司代理人王猛(化名)對記者說道。

保險代理人王忠(化名)也有同感,今年是其職業生涯的第三個“開門紅”,她說:“大額保單挺多的,說明大家手裏有錢,但不像前幾年那麼敢投了,不可能把所有錢都放在高風險的池子裏,還是要有一部分錢用來當‘安全墊’,保險便有這麼一個作用。”

究其原因,與“安全感投資”不無關係,今年以來,利率持續下行,銀行下調定期存款利率,此外,受內外部多重因素影響,股票市場波動較大,近期,債市甚至也受衝擊,相應的基金表現也不如人意,對比來看,保險產品雖然收益率不高,但保底利率寫在合同中,收益有保障,自然受到市場歡迎。

展望後市,中金公司研報觀點認爲,過去幾年新單保費持續負增長導致投資者對於行業的預期較爲悲觀,中資壽險板塊當前估值和持倉處於歷史底部,當前估值水平隱含較大幅度估值超調;其次,本輪長達3年的行業改革中壽險負債端跌幅最大的時期已經過去,2023年有望成爲復甦的起點;此外,投資者對於權益市場的情緒是當前時點壓制板塊估值修復的重要因素,市場情緒回暖有望開啓板塊估值修復。

興業證券研報觀點指出,展望2023年,從負債端來看,短期看,儲蓄需求在資本市場波動加劇背景下或持續回暖,保障需求受疫情影響漸進式復甦。長期看,保險需求空間仍大,健康、養老、財富管理是未來重點。供給層面,渠道端預期代理人規模逐步觸底企穩,且隊伍素質將隨改革推進而提升;銀保等多元渠道佈局加速,有望延續較快增長態勢。產品端以增額終身壽爲代表的儲蓄型產品特色鮮明,新單銷售預期向好,而重疾險等保障型產品短期內或仍低迷,未來建立針對不同客羣和疾病羣的多層次產品體系是突破方向;從資產端來看,經濟修復預期下,投資將隨地產風險緩釋、權益市場回暖和利率觸底逐步企穩。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潘亦純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柳寶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