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諾·格公司的新一代隱身轟炸機B-21“突襲者”於12月2日正式公開亮相,諾·格公司透露,已經提前製造了6架原型機用於2023年的全面試飛工作。按照最樂觀的估計,該型機最快將從2025年開始裝備美國空軍。

其實早在最後一架B-2服役的前一年(即1999年),美國空軍即開始了其下一代轟炸機的研究工作,當時的研製方向還是一款具備超聲速巡航能力、大載彈量以及更強隱身能力的戰略轟炸機——顯然它將在未來替換B-2,其計劃於2037年服役,因此也被稱爲“2037轟炸機”。

然而上述計劃隨着美空軍需求的動態變化和轟炸機價值的爭論很快就不得不“縮水”。經多次調整後,直到2012年一個被稱爲“遠程打擊轟炸機”(LRS-B)的全新項目被正式立項。2015年10月27日,曾負責B-2研製的諾·格擊敗波音和洛·馬獲得LRS-B合同,B-21轟炸機才進入型號研製階段。

B-21的“戰略級”定位是存在爭議的。

一款低端產品?

儘管媒體上對B-21的描述基本都是“美軍新一代戰略轟炸機”,並對標俄羅斯在研的PAK-DA和中國未正式公開的所謂“轟-20”,但其實該項目的“戰略級”定位是存在爭議的,而後兩者大概率是對標B-2的戰略轟炸機。如上文所述,真正的新一代戰略級產品“2037轟炸機”實際上在後來的規劃調整中被放棄了(未來也可能以B-3的形式復活)。截至目前基本可以確定的是,B-21無論外形尺寸、起飛重量,還是航程、載彈量,相比B-2都有大幅度縮水,如果有媒體報道的80噸最大起飛重量屬實的話,不要說與B-2的180噸相比了,甚至比俄羅斯的圖-22M3(124噸)還要輕不少,而圖-22M3一般並不會被認爲是一款戰略轟炸機。

總體性能縮水換來的將是採購單價的大幅降低,這有利於提高產量,從而進一步平攤研製和採購成本——至少理想是這樣。作爲一個成本優先的大型武器項目,B-21的目標單價爲5.5億美元,大概只有B-2的四分之一。按照計劃,美國空軍未來將採購約100架B-21,相當於B-2的5倍。如此,美國空軍將擁有更充足的具備隱身突防能力的轟炸機,但它能取代B-52和B-1B嗎?用一款先進的戰區級轟炸機替換另一款老舊的戰略轟炸機,當年F-111沒能做到,俄羅斯的圖-22M也沒能淘汰圖-95,未來的B-21能做到嗎?

洲際戰略轟炸機的好處是可以不依賴前沿或中繼基地以及加油機,從本土或其他保障條件更好,更安全的後方基地直接起飛攻擊目標。表面上看,美國擁有覆蓋全球的前沿或中繼基地網絡,擁有全世界規模最龐大的加油機隊,依靠它們來支撐一款戰區級轟炸機執行戰略級任務綽綽有餘。然而無論前沿或中繼基地,以及加油機,它們本身就是整個作戰鏈條中易受攻擊的環節,B-21突防能力再強,如果其背靠的保障資源被摧毀,該型機仍然難以充分發揮作用。

當然美國空軍目前釋放出來的B-21性能信息仍很有限,可以確認的是該型機是一款有人轟炸機,沿用大量諾·格在B-2上積累的成熟技術,如飛翼佈局等,隱身、信息化水平及可保障性更強。但對於這樣一個縮水的轟炸機項目,其存在的價值、縮水的理由,其實在美國空軍內部一直都有爭議,爭議既針對LRS-B本身,也直接針對轟炸機這一重要主戰裝備的發展前景——尤其是在彈道導彈、遠程巡航導彈、高超聲速武器,以及其他號稱能“一小時打遍全球”的革命性科技方興未艾之時,昂貴且笨重的轟炸機還有存在的必要嗎?還有投入重金進一步研製發展換代產品的必要嗎?

由於數量比較少,B-2一直未能擔當起轟炸機部隊主力。

觸底反彈

自1999年的“2037轟炸機”計劃至今,新型轟炸機項目在美國空軍的裝備更新計劃中的優先級忽高忽低,2009年時任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甚至建議取消該項目。儘管對具體的技術性能一直保持沉默,但美空軍對該項目的進展情況卻甚爲開放,其“隔三差五”釋放出的消息似乎也有意激起外界討論。換言之,美空軍自己對上述疑問很可能也沒有明確結論,B-21這樣一個折中方案的出臺也大概率與此有關。不過,轟炸機在未來戰爭中的必要性也隨着B-21的正式立項被明確。

由於之前耽誤了差不多20年時間,美軍新型轟炸機的研製與服役時間表其實已經非常緊迫,這也與現有最年輕的轟炸機B-2一直未能擔當起轟炸機部隊主力的狀況有關。B-2項目是冷戰結束的最早一批犧牲者之一,正當其進入規模生產階段時項目被終止。B-2的生產資金被凍結後,克林頓政府出臺了一份《重型轟炸機研究》報告,該報告的結論是,由於全球安全局勢緩解,由大量B-52、100架B-1和20架B-2構成的轟炸機混合編隊足以滿足需要。因此,B-2的生產資金被轉移到了各類輕型戰術飛機的生產線上。戰術空中力量在科索沃戰爭中的表現似乎也證明了該報告結論。

此後美軍研製新型轟炸機的努力被多次拖延。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美國首次停止開發新型轟炸機,替代方案是對現有轟炸機隊的升級與延壽,其結果就是在過去35年裏,美國沒有開發出一款新型轟炸機,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隨着B-21的出現,美國空軍轟炸機隊不斷“墜落”的態勢似乎將得到扭轉,不過美空軍仍需要20年時間來生產、部署B-21,在此期間,那些老化速度越來越快的“老爺機”必須能夠隨時應對新出現的戰爭威脅。

但無論如何,B-21的立項都表明美空軍認爲再不開發新式轟炸機將會帶來致命後果,現有轟炸機的潛力已經挖掘殆盡。俄羅斯等國都在不斷加強自己的“反介入”能力,它們的防空系統越來越先進,並且也開始研製性能很可能不遜於B-2的轟炸機。對於潛在對手,美國空軍認爲必須果斷予以回應,這不僅關係到未來天空歸屬權的問題,更關係到一場大國之間戰爭的勝敗。

美國轟炸機的“三駕馬車”。

轉身飛躍

僅從規模上看,當前美軍的轟炸機數量充足。戰略轟炸機編隊包括70多架平均服役已達60年的B-52“同溫層堡壘”亞聲速轟炸機,40多架平均服役38年的B-1B“槍騎兵”超聲速轟炸機,以及20架平均服役30年的B-2A“幽靈”隱身轟炸機。它們現在仍然是美國核力量的重要組成,與“民兵”-3和“三叉戟”-2洲際彈道導彈相比,轟炸機能夠提供更靈活的打擊能力。此外,在越戰這樣的大規模非核戰爭中,重型轟炸機所執行的地毯式轟炸任務也是一種戰略級任務。在越戰末期的“後衛Ⅱ”行動中,美國空軍投入大批戰略轟炸機僅用時11天,就達到了此前主要依靠戰術轟炸機的“滾雷”行動44個月都沒能達到的目標(逼對手停戰)。不過該類無差別轟炸所帶來的嚴重附帶傷害也讓美國政府和軍方在道義上陷入被動。

上述情況在冷戰後出現了變化,轟炸機在1991年的第一次海灣戰爭中迎來華麗轉身。從1991年至今,美國轟炸機在全球各地執行的常規精確打擊任務越來越頻繁,重型轟炸機不僅能夠不依賴海外基地和空中加油全球到達,而且由於可以掛載更多的精確制導彈藥,其單次任務效率比戰術飛機高得多,附帶傷害也明顯降低。

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成爲核威懾轟炸機展示新型攻擊模式的完美舞臺。當時B-2從美國本土起飛跨洲際長途奔襲,針對塞爾維亞的重要目標投擲了大量2000磅(907千克)聯合直接攻擊彈藥。由於這些低成本重型精確打擊彈藥依靠GPS系統提供製導,而不是通過傳統的電視或激光制導模式,所以它們非常適合在暴風雨天氣頻發的巴爾幹半島發動攻擊。相比1991年的海灣戰爭,美國轟炸機編隊的常規作戰能力再一次實現飛躍。

美國B-52H戰略轟炸機“大象漫步”。

如果說科索沃戰爭的空中作戰主力,仍然是部署於地中海上的航母編隊和北約歐洲基地的戰術飛機,那麼阿富汗戰爭就提供了一個能更充分證明轟炸機價值的作戰環境。阿富汗屬於內陸國家,且地處偏遠,不僅航母艦載機難以到達,周邊可提供支持的空軍基地也很少,這使得遠程大載荷平臺得以充分發揮。美軍全部三款轟炸機,B-52、B-1B和B-2A全部在阿富汗戰爭登場亮相。是它們首先拉開了戰爭爆發的序幕,在空中作戰行動最繁重的幾個月裏,有三分之二的彈藥是由印度洋迭戈加西亞島起飛的18架B-52和B-1轟炸機投擲的。

在阿富汗“持久自由”行動中,美國轟炸機還首次依靠空地協同數據鏈執行對地打擊任務,這意味着戰略轟炸機也可以執行A-10或“阿帕奇”級別的戰術支援任務。在此類任務中,轟炸機的持續攻擊能力受到美國陸軍的高度評價。此後,該戰術又被引入伊拉克戰場,在“伊拉克自由”行動期間,美軍再次出動了自己的全部三款轟炸機,僅僅在戰爭爆發後的3個星期內,遠道而來的重型轟炸機就摧毀了伊拉克絕大多數高價值戰略、戰役甚至戰術目標。

同樣,在今年的俄烏戰爭中,俄羅斯的三款轟炸機(圖-160、圖-95和圖-22M)也對烏克蘭境內的重要目標投射了大量常規巡航導彈。(未完待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