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7日報道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2月7日報道,近年臺灣地區農業鮮少有調整產業結構的翻轉政策,不管是產銷失衡,還是田間管理不當導致病蟲害等,“農委會”大多隻有一招,就是撒錢補助,解決農業問題像是在發社福補助,導致農業體質軟弱。“農委會”過去始終反指外界是不實言論,如今濫發天災救助發到已被臺灣地區審計主管部門點名認證,竟仍不理會,持續濫發的冥頑態度令人歎爲觀止。

報道稱,臺灣地區審計主管部門覈實“農委會”的農業災損補助,直指“農委會”天災救助預算不敷支用且超支並決算,已成常態。濫發情況一籮筐,未達天氣豪雨標準也發,豪雨影響不大的水生作物也發,甚至覈定災損面積竟逾土地登記面積,農路、水塘、農舍均未扣除,連在領取休耕給付的也能拿到災損救助。

報道稱,原本應擘畫農業未來的“農委會”,這幾年已變成過度干預市場的政治提款機,只要一有颳風下雨,部分農民便找來地方民意代表幫忙發聲,要求能夠領取天災救助,民代爲了顧選票、展現政治實力,就會再找農業官員現場勘災。

類似戲碼不斷在各地上演,一線勘災人員苦不堪言。有些明明是農民疏於病蟲害防治管理,或根本是已收成完畢剩餘的農產品,有的甚至未耕種,但只要勘災結果不讓鄉親、民代滿意,就可能被要求一勘再勘,勘到“過關”爲止,勘災人員甚至還要幫忙想理由達標。

報道稱,農業栽種和養殖,若真因颱風、豪雨、酷熱、寒凍等天災致損傷,給予救助本就是當局責任,但農業生產風險不該未達天災救助標準也濫發補助,由民衆納稅錢來幫忙承擔。

面對臺灣地區審計主管部門嚴正要求檢討,“農委會”應從地方勘查不精準、審覈不確實全面檢討,否則災損補助已像嗎啡,只會扭曲臺灣地區農業發展,弱化產業體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