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翎羽

編輯/劉以秦

當地時間12月6日,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全球最大半導體代工廠臺積電(TSMC)晶圓廠設備入廠,即將投入生產。臺積電宣佈,在美國投資計劃將由120億美元擴大到400億美元。這是亞利桑那州史上最大規模的境外直接投資,也是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境外直接投資之一。

臺積電稱,目前興建中的第一期工程預計2024年量產4nm(納米)製程,較之此前宣佈轉移5nm製程到新廠更進一步;同時在亞利桑那州廠興建第二期工程,預計2026年生產3nm製程。這意味着臺積電將其最先進的部分製程放至美國,美國也將重新獲得最先進的半導體生產能力。兩期工程完工後,單月產能可達5萬片,預計終端產品市場價值將超過 400 億美元。

除卻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董事長劉德音等臺方企業高層,美國總統拜登、商務部長雷蒙多以及臺積電的主要美方客戶,包括蘋果CEO庫克、美光CEO梅羅特拉、英偉達CEO黃仁勳等共同出席見證了這一時刻。在四周裝飾有“Building a better America”(建設更強大的美國)標語的演講臺上,拜登發表致辭感謝臺積電的付出,並肯定了這家中國臺灣企業對美國完善半導體供應鏈的意義,“有望成爲(半導體產業的)遊戲規則改變者。”

臺積電赴美建廠可追溯至2020年5月,受到赴美建廠成本高昂和中美地緣政治角力的影響,期間一波三折。張忠謀曾表示在亞利桑那設立晶圓廠的成本預計比臺灣高出至少50%,他認爲,美國想複製中國臺灣的半導體產業鏈是不可能的,終將白忙一場。

然而,隨着中美科技冷戰加劇,臺積電已無法再單純遵循經濟規律,在中美之間保持中立。第三方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數據顯示,臺積電佔據全球半導體代工54%的市場份額,其中超過一半的營收來自美國客戶。

據臺媒報道,11月初,臺積電首批包機已經把近300名員工及家屬送往美國,他們將定居美國。未來還會有1000多名臺積電員工及家屬被送至美國。載着中國臺灣半導體工程師的飛機一班又一班地飛向亞利桑那,臺積電會被掏空嗎?“美積電”能爲美國帶來什麼?

美版臺積電能爲美國帶來什麼

臺積電赴美擴大投資,地緣政治是主要驅動力。

半導體行業分析師丹·內斯代特(Dan Nystedt)曾對《財經十一人》表示,從產業結構的角度,張忠謀認爲美國已處在半導體產業鏈頂端,不僅在設計端保持領先,在製造機器的生產和電子自動化設計軟件方面也占主導地位,因此沒必要回頭再以比中國臺灣高出50%的製造成本去追求製造端的產能。也就是說,臺積電此舉,並不是一個理性的純商業決策。

半導體產業鏈可以被分爲如下環節:機臺設備、EDA軟件、芯片設計、晶圓製造和封裝測試。其中,前三個環節美國均有絕對優勢,而晶圓製造和封裝測試環節由於強制造業屬性,人力成本高且回報週期長,在美國長期不受關注,生產重心早已移到亞洲。

2021年,白宮的一份供應鏈問題報告中指出,20年前美國半導體生產在全球佔比爲37%,如今只剩約12%。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半導體90%的生產能力都集中在中國臺灣。這種集中讓中美兩國都有所擔憂。一方面,持續兩年的“缺芯”危機讓半導體全球分工變得脆弱;另一方面,先進半導體正成爲中美技術競爭的關鍵部分,而中國臺灣獨特的地位放大了其在技術博弈中的風險。

在拜登政府將提升半導體本土製造能力提上優先級的背景下,臺積電擴廠成爲整體戰略中的關鍵一環。拜登上臺後,推行供應鏈韌性戰略,不僅將對半導體的出口管制作爲限制中國高新技術發展的抓手,並希望重建美國半導體制造能力。不久前,美國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該法斥資約532億美元作爲半導體產業的補貼和研究經費,以及提供相應的稅收抵免。

在奉行自由市場經濟的美國,政府極少通過直接補貼的方式干預一個發展成熟的產業。但現在美國政府對產業的干預越來越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李巍評價,過去美國政府一直號稱自己沒有產業政策,但這部法案則是非常典型的產業政策。

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布萊恩·迪斯(Brian Deese)表示,《芯片和科學法案》的通過對爲臺積電等公司提供長期的確定性,對於促使他們擴大對美投資至關重要。

目前,臺積電月產能可達200萬片,與此相比,美國新廠屆時5萬片的月產能並不驚人,但是,該廠生產芯片集中在先進製程,技術含量高。有美方高級官員表示,一旦臺積電工廠開業,它們將生產足夠的芯片來滿足美國每年60萬片的需求。“我們將不必依賴其他任何人來製造我們需要的芯片。”

在亞利桑那州,臺積電的遷入也成爲拜登的政績工程之一,過去,亞利桑那州長期偏向共和黨,但拜登所屬的民主黨在當地影響力正在擴大,如今該州已成爲搖擺州。

美方有意將臺積電打造成“標杆項目”,一是維護供應鏈安全;二是在與中國的技術博弈中獲得主動;二是帶動美國的半導體制造復興,促進就業。

英偉達CEO黃仁勳曾表示,把臺積電投資帶進美國是一記高招,有望改變產業發展形勢。

臺積電會被“掏空”嗎?

臺積電輸送工程師去美國,並不一定意味着關鍵技術的外流。

從經濟邏輯理解,臺積電赴美建廠,既是爲了貼近客戶,也是正常的海外佈局需要。但是,由於亞利桑那工廠最早宣佈導入5nm製程技術,而經過反覆博弈,目前宣佈導入最先進的3nm製程,未來美國是否會繼續步步緊逼,要求臺積電將每一代的先進製程都轉移到美國生產,進而扶持本土企業上位,掏空中國臺灣。這一問題已成爲輿論焦點。

近日,據臺媒報道,臺積電1nm晶圓廠將落地桃園龍潭。預估臺積電1nm晶圓廠將爲龍潭帶來上萬個年薪百萬的工程師就業機會。這也意味着臺積電最先進的製程技術仍將留在島內。

臺媒援引臺灣經濟事務部主管王美花的觀點稱,臺積電會做好技術保密工作,且最先進製程的技術一定會留在中國臺灣,所以不必擔心臺積電會有技術外流,核心技術被掏空,從臺積電變成美積電的情況發生。

前述分析師內斯代特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評論稱,半導體行業需要長時間累積,且臺灣人才輩出,現階段擔憂臺灣將失去半導體優勢的想法爲時過早。

然而,有臺灣媒體認爲,更值得警惕的是人才優勢被削弱。臺積電將頂尖人才送往美國,首先是因爲在美國生產成本高,且人才資源匱乏;其次,美國工程師並不能適應艱苦的工廠工作節奏,這種情況短期內無法改變。而隨着一批批人才去美國,會形成中國臺灣半導體人才“慢性失血”的狀況。

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指出,人才短缺是在美國開設晶圓工廠的主要挑戰。芯片晶圓廠的運營、設備操作人才,對於其技術和經驗要求高。但這對美國來說,並非不可解決的問題。一位在美國學習、工作多年的半導體設計企業創始人表示,美國的TI、Intel的工廠有很多“大牛”,晶圓廠的技術工人假以時日,也能培養出來。製造環節迴流造成的時間和資金成本完全可以被其他環節的優勢抵消。

一位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學者向《財經十一人》表示,近年來,臺積電和該校電子專業展開了產學研合作,上下游配套廠商也加快了建廠步伐,在當地的華人圈裏,普遍認爲這會帶來更多工作計劃。

2020年5月臺積電宣佈建廠以來,當地房價飛漲。2021年,亞利桑那州GDP增長了6.3%,爲16年來最高值。半導體產業在此的存在感越來越強。目前,鳳凰城擁有臺積電、英特爾恩智浦、安森美半導體等多家半導體大廠,產業集聚效應不斷擴大。

目前,在臺積電官方招聘網站上,亞利桑那工廠有90個職位正在對外招聘,其中多數涉及技術相關,需要在臺灣培訓半年到一年,而相近崗位在臺積電南京工廠並未做同樣要求。

《財經十一人》綜合多方瞭解,臺積電在美工廠待遇並不算高。一位臺積電赴美工程師稱,赴美臺灣員工和美國本土員工福利待遇差距大,假期時長也有所區別,臺灣員工只有14天,而本地員工有21天。

儘管如此,赴美工作對一些臺灣員工仍舊極具吸引力。外界關注這些赴美員工所持簽證類型。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對外來人才的吸引力是美國在產業上最大的競爭優勢之一。“我們業內經常會說,如果有些經濟問題解決不了,那麼發綠卡就好了。”

一些新的動向還在出現:據外媒報道,爲了分散地緣政治風險,臺積電考慮在日本擴張的可能性。而同樣是爲了分散地緣政治風險,蘋果計劃減少對亞洲芯片生產的依賴。將擴大對臺積電亞利桑那工廠的採購計劃,也可能購買更多歐洲製造的芯片。

外界擔心臺積電變“美積電”,並不僅僅是擔心關鍵技術的外流。而是在科技冷戰愈演愈烈、全球半導體供應鏈趨於區域化的背景下,身處大國博弈漩渦,半導體巨頭臺積電已經不能只從商業角度做決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