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趙李南    每經編輯 楊夏    

經過多年市場洗禮,每日經濟新聞已經位居中國財經媒體第一陣容。每經人並未因此沾沾自喜,而是居安思危。2021年的每經,已經敏銳地察覺到了人工智能將給媒體行業帶來深刻變革,這種變革下,如果每經故步自封,必然會被淘汰。

因此,每經的2021年,是兩條腿走路的一年。一方面,仍然堅持內容爲王,每經的記者們仍然在產出高質量的新聞作品;另一方面,每經的科技部門已經着手開發AI寫作新聞、AI電視臺,並於年底成功上線。

當年2月,每經發布重磅調查《“仿冒銀行”閃現多地城市大街,主業是替人還債,數千人相信了,結果出人意料……》。每經記者發現,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全國部分城市的大街上,冒出了這個從事解債業務的“新物種”。而其店招竟與銀行十分相似,包括“權行普惠××支行”“權行普惠××分行”。每經記者深挖了其背後的交易以及實際控制人,引發了監管部門的關注,併火速出手處置。

4月,每經發布重磅人物專訪《對話三明醫改操盤手詹積富:斬斷灰色藥價鏈條 還白衣天使一片藍天白雲》。三明醫改系全國醫改的先行者,每經記者與三明醫改操盤手詹積富進行了約2個小時的深度對話,最終形成該報道。該報道徹底還原了三明醫改的實質內容,掃除了外界質疑,體現了每經作爲主流財經媒體的責任與擔當。

9月,每經發布重磅監督報道《旗下公司前高管曾是主要客戶股東……每經調查深扒新研股份七大商業疑雲》。記者經過多方調查,最終挖掘出新研股份、明日宇航和部分供應商、客戶存在“說不清道不明”的潛在聯繫,主要表現在股東和高管在上述主體的交叉。報道發出後,迅速引發了監管關注,證監會介入調查。如今真相“大白”,該公司5年財務造假涉及超30億營收,還存虛構貿易、虛增利潤等行爲。

12月,每日經濟新聞主辦2021第十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峯論壇,每經與小冰公司共同宣佈,雙方聯手打造的全球首個全流程由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視頻直播電視欄目“每經AI電視”全網正式上線。每經AI電視在每日經濟新聞APP端、視頻號、抖音號等多個平臺24小時不間斷全網直播,從稿件撰寫、視頻轉化到最終串聯播出,全部由AI驅動,全程無需人工參與,內容涵蓋A股公告、機構調研、券商研報等13個大類,222個子類,已實現對A股4000多家公司全覆蓋。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祥敏認爲,每經AI電視的推出,是探索人工智能信息生產和傳播的重要路徑。“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了人工智能在大數據蒐集、分析、研判等方面的優勢。尤其對於財經新聞而言,更多地與數字打交道,強調如何快和準地蒐集和傳播信息,依靠機器可以更準確、便捷。”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40073180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