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彭斐    每經編輯 張海妮    

2018年的資本市場並不平靜。

作爲風險與發展並存的一年,A股市場經歷了大規模股票質押盤觸及平倉線的風險,而年內落地的資管新規,也對資本市場的資金結構帶來新的影響,但這未能阻止資本市場不斷創新、改革與開放的進程。

在風險化解不停頓、改革推進不停歇的2018年,和A股上市公司有關的新聞也層出不窮,第一個依據新規被強制退市的上市公司——長生生物也就此被處以“極刑”。

2018年7月15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披露長春長生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長春長生)的凍幹人用狂犬病疫苗生產存在記錄造假等行爲。不久,長春長生再被爆出百白破疫苗效價不合規。長春長生是長生生物的全資子公司,這家號稱國內自營疫苗產品品類最爲豐富的民營企業一時爲千夫所指。

在長生生物疫苗數據造假有關的報道中,無論是時效、現場、深度等新聞影響力的環節,每日經濟新聞一直處於領跑地位,有力推動了疫苗造假事件問責的同時,進一步鞏固媒體領軍地位。

2018年11月,滬深交易所分別發佈《上市公司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實施辦法》,並修訂完善股票上市規則、退市公司重新上市實施辦法等規則。深交所同時宣佈啓動對長生生物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機制。

這意味着“假疫苗事件”的罪魁禍首長生生物面臨來自資本市場的“終極判決”——成爲第一個依據新規被強制退市的上市公司。

除了長生生物造假的報道,2018年初,每經記者還遠赴位於黃海海域的獐子島,揭開ST獐子島(SZ002069)“扇貝失蹤謎團”。《每日經濟新聞》對獐子島扇貝事件的持續追蹤,也將這家公司的違法違規事實逐一曝光。

2014年~2019年,“穩定受災”的獐子島扇貝,把“生不見肉,死不見殼”的把戲連續玩了6年,無數次挑戰股民極限後,證監會對獐子島的現場調查從2018年2月9日開始。面對難取證的困難,獐子島公司自己的船上裝的北斗導航系統,反而給其“翻船”埋下了伏筆。2020年6月,獐子島終於被證監會認定財務造假、信披違規,對4名主要責任人採取了5年至終身市場禁入的處罰。

除了對上市公司調查新聞的堅守,國內資本市場在2018年還發生了另一件大事。

2018年11月5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在上交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的消息首次公佈,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指出,推動在上交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儘快落地。

科創板吸引衆多投資機構青睞和關注的背後,是資本市場新興業態的風起雲湧。2018年,全球資本市場開啓了科技創新型新經濟企業的爭奪戰。對於科創板,每日經濟新聞積極參與策劃報道,並獲得了主管部門的肯定與讚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