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衣怒馬度一生,役物而不役於物。



 
近半年,“建議專家不要建議”的聲音此消彼長。
 
原因無他。
 
部分專家的發言實在荒謬。
 
比如,有人問:
 
如何解決低收入羣體的收入問題?

專家:開私家車去拉活,出租閒置的房子。
 
低收入者:你猜我爲什麼是低收入羣體?
 
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專家:可以先去結婚生子。
 
 
上班的通勤時間長怎麼辦?

專家:建議在上班地附近租住。
 
 
如何緩解交通壓力?
 
專家一如往常。
 
搬出“一劍封喉”的通行打法:提高油價。
 
 
除此之外,還有專家建議農民進城買房,開車種地。
 
 
對不生孩子的年輕人進行懲罰。
 
 
這些專家身居雲端。
 
大手一揮,指點江山,將“何不食肉糜”詮釋得何其生動。
 
也難怪網友聽此發言,如蒼蠅入喉,紛紛報以忿忿之詞:建議專家不要再建議了!
 
 
要論專家界的清流,當數“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蔡瀾。
 
一次採訪中,主持人問他,對當今流行的“躺平文化”怎麼看。

 
正搬好小板凳,準備洗耳恭聽呢。
 
誰知,蔡老不假思索,當即甩出一句:
 
“本來就應該這樣。”
 
 
問及如何看待“剩女”一詞,他同樣答得乾脆:
 
“剩女這個名字本身就是失敗的!哪裏有什麼剩不剩?”
 

“不嫁又怎麼樣呢?幾個女的一塊,去玩吶。”
 
 
事實上,蔡瀾一直如此——雖貴爲專家,卻從不高談闊論,搞“好爲人師”的那一套。
 
這一點,在他的微博評論區裏,體現得淋漓盡致。
 
 
每年年底,蔡瀾都會開放評論區,爲網友答疑解惑。
 
他的妙答,也言簡意賅,直擊要害。
 
 
有時,他還化身“段子手”。
 
開口就爆金句,惹得大夥笑翻天。
 
 
蔡瀾與金庸、黃霑、倪匡並稱爲“香江四大才子”,也是唯一在世的“香江四大才子”。
 
他滿身才情,身份衆多。
 
作爲電影人,監製過幾十部影片,爲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發展,立下汗馬之勞。
 
作爲作家,筆耕不輟。
 
寫過200多本書,道盡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四方食事。
 
作爲美食家,主持過多檔美食節目。
 
 
還被《舌尖上的中國》聘爲總顧問。
 
 
作爲商人,開餐廳,創網店,線上線下聯動發力。
 
“斜槓”程度,令人歎服。
 
不過,蔡瀾對這些頭銜似乎提不上興趣。
 
他的自我評價一直都是三個字:小混混。
 
他說,“我做電影不稱職,寫作很輕浮,書都是廁所讀物。”
 
至於才子嘛,都是謬讚。
 
“我不才,見的棺材倒是挺多。”
 
今年,蔡瀾已81歲高齡,卻依舊瀟灑風流。
 
將杯中之物視爲至寶。

把“抽菸喝酒不運動”奉爲人生真言。
 
偶爾,也和年輕人一樣當夜貓子。
 
熬一晚上的夜,追美劇《權力的遊戲》。
 
有人勸他,年紀大了,身體經不住這麼造,得學會養生。
 
他不以爲然。
 
“是我玩這世界,不是這個世界玩我。”
 
 
 
 

蔡瀾平生最饞兩種香。
 
第一種,是美食飄香。
 
他經常說:“叫我出去很簡單,講一道我沒喫過的菜,如果聽起來很好喫,我就會去,全世界都去。”
 
此話不假。
 
爲了享受口腹之歡,蔡瀾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可以專程跑到雲南漾濞,去喫老樹核桃。
 
也可以爲了一碗越南牛肉河粉,不遠萬里跑到澳大利亞。
 
 
對美食的熱愛程度,完全不亞於“聽到楊梅就兩眼放光”的李漁、“爲喫豆腐三折腰”的袁枚。
 
連他的妻子都說,想要毒死蔡瀾,給他點喫的就行。
 
生活裏,蔡瀾不愛運動。
 
唯一能讓他邁開腿的事兒,就是逛菜市場。
 
每天清晨,他都會挎着一個金黃色的和尚袋,漫步在菜市街頭,採購一日三餐之需。
 
 
而菜市場,也被他當成了會客的辦公室。
 
許知遠採訪他,先逛菜市場。
 
 
魯豫採訪他,也在菜市場碰頭。
 
 
正應了他的那句話——
 
“我叫蔡瀾,聽起來像菜籃,買菜的籃子,所以一生註定得喫喫喝喝。”
 
多年以來,蔡瀾遍遊世界各地,喫盡天下美食。
 
始終將“好好喫飯”做爲人生的頭等大事。
 
不過得注意一點——
 
此“好好喫飯”,非彼“好好喫飯”。
 
蔡瀾喫東西,向來不講究養生。
 
世人都說,豬油膽固醇高,對身體百害而無一利。
 
蔡瀾卻毫不在乎。
 
反其道而行之,將豬油撈飯奉爲人間至味。
 
 
甚至專門撰文《豬油萬歲論》,爲其聲援打call。
 
還宣稱,“豬油撈飯,死前必食。”
 
你要是有勸他的想法,趁早打住。
 
因爲當你一開口,蔡老必定會操着一口懶洋洋的港普:
 
“無所謂啦~養生先養心嘛,精神健康比身體健康更重要。”
 
 
 

 
除了美食飄香,蔡瀾還對另一種香情有獨鍾——
 
紅袖添香。
 
蔡瀾的父親叫蔡文玄。
 
是詩人,也是電影人。
 
深得家父薰陶,蔡瀾打小就浸泡在詩文裏。
 
品古書。
觀名畫。
 
書裏的騷人墨客,風流瀟灑,浪蕩不羈,還總帶着一幫青樓名妓,逍遙山水。
 
每每看到這裏,少年蔡瀾都心潮起伏,豔羨不已。
 
於是向上蒼許願,日後也要活得這般瀟灑。
 
 
某次作文課上,老師佈置命題作文《我的志願》。
 
蔡瀾一聽,頓時來了勁兒。
 
想都沒想,縱筆寫下五個大字:
 
我想開妓院。
 
“最好是在澳門,租一間大屋,請名廚來燒絕了種的好菜,招聘些懂得琴棋書畫的女子作陪,賣藝不賣身,多好!”
 
老師看後,差點噴飯。
 
把家長叫到學校,當面痛陳蔡瀾的罪狀。
 
蔡父蔡母一番軟磨硬泡,纔打消學校開除他的念頭。
 
 
經此一役,本以爲蔡瀾會有所收斂。
 
誰知,他“賊心不死”。
 
上中學後,依舊頂着個二皮臉,流連花叢,偷食禁果。
 
幾十年下來,蔡瀾的獵豔史,那是掰開手指,數也數不盡。
 
據說,他的女友平均一年換一個。
 
數量不少於61個。
 
涉獵也十分廣泛。
 
包含但不僅限於中日韓女性、西班牙女人、墨西哥女人……
 
 
蔡瀾的確好色。
 
這一點,他從未遮掩,坦蕩得很。
 
不過,值得一說的是——
 
閱女無數的他,向來都是“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喜歡時,一心爲一人。
不愛了,揮劍斷情絲。
 
沒有糾纏不清的拉扯,
也沒有兵戎相見的狗血劇情。
 
他說,自己對待每個前任,都恭而敬之。
 
絕不像李敖那樣,分開之後,揭人傷疤,戳人痛處。
 
難怪林青霞評價蔡瀾:他是成熟女人仰慕的男人。
 
 
1998年。
 
TVB製作了一檔節目《蔡瀾嘆世界》。
 
讓蔡瀾帶着李嘉欣、周海媚、舒淇、邵美琪、葉玉卿等衆多美女,去全世界喫喫喝喝。
 
節目內容,正中蔡瀾下懷。
 
他們在新西蘭喫烤全羊。
 
 
在瑞士喝啤酒、烤鹿肉。
 
 
在泰國喫胡椒炒豬肉。
 
 
左手美食飄香,右手紅袖添香。
 
蔡瀾沉湎其中,好不快活。
 
倪匡看了,也砸着嘴感嘆:雖魏晉風流,猶有不及!
 
但其實,蔡瀾並不是一直瀟灑。
 
他也曾困頓過,擰巴過。



 
蔡瀾年紀輕,發跡早。
 
14歲時,寫下一篇影評,名震南洋。
 
16歲時,留學日本。
成爲邵氏電影公司的駐日經理。
 
22歲時,學成歸國。
在邵氏電影公司總部,擔任電影監製。
 
 
那些年,邵氏與嘉禾二分天下。
 
香港電影正處黃金時代,得名“東方好萊塢”。
 
市場大熱。
邵氏主攻商業片,拍一部,火一部。
 
起初,蔡瀾作爲監製,倒也雞血滿滿,做什麼都盡職盡責。
 
甚至在電影市場遇到低潮時,拍三級片、cult片。
 
《女機械人》《聊齋豔譚》《力王》
 
有“拳頭”和“枕頭”的護駕,蔡瀾監製的片子,部部大賣。
 
投資人數着錢,眉開眼笑。
 
導演也滿臉春風,開始做一統港片江湖的夢。
 
唯獨蔡瀾,在酒過三巡後,暗自神傷,喃喃自語:
 
“我真的很對不起電影。”
 
是的。
 
他雖是個鹹溼佬,卻也心有抱負。
 
他喜歡的是《天堂電影院》那樣的電影,而非快餐式的爆米花片。
 
做王晶還是做王家衛呢?
 
他擰巴、矛盾,難以自洽。
 
 
不久後。
 
終於鼓起勇氣,
找到邵逸夫,道出心中所想。
 
“我們一年拍40部電影,39部用來賺錢,能不能爲了藝術,拍一部不賺錢的?”
 
邵逸夫聽後,果斷拒絕:“既然拍40部能賺錢,爲什麼要拍39部?”
 
一句話,將蔡瀾的電影夢徹底澆滅。
 
於是,轉身離開電影行業,進軍文壇。
 
他說,電影是集體創作,容不得半點任性。
 
寫作就比較自由。
 
寫得爛,撕掉就好,礙不着誰。
 


 
初入文壇時,蔡瀾在《東方早報》副刊《龍門陣》寫文。
 
反響不錯。
稿費也足夠喫喫喝喝。
 
但蔡瀾不太滿足。
 
當時,坊間有句廣爲流傳的話:“一個作家寫專欄,不在金庸創辦的《明報》寫,就沒有江湖地位”。
 
可,蔡瀾不認識金庸,怎麼辦呢?
 
他想了個法子。
 
讓好友倪匡做牽線人。
 
 
倪匡在《明報》寫專欄,與金庸交際甚佳。
 
二人喫飯時,倪匡不忘蔡瀾之託。
 
總刻意在金庸面前,提蔡瀾的名字。
 
提的次數多了,金庸也好奇:這蔡瀾到底是何方神聖?
 
倪匡一聽,這招果然有效。
 
故作驚訝:此人筆力極深,遠勝常人,你竟然不知道?
 
得倪匡牽線,蔡瀾成功叩開《明報》大門。
 
此後,將天下種種、世間萬象注入筆端。
 
從山川湖海、花鳥魚蟲,到粥米麪飯、八珍玉食,概莫能外。
 
 
再到後來。
 
蔡瀾做美食節目,專注美食評論。
 
以“食神”之名行走江湖。
 
閱盡人間春色,他依舊對一切事物保持好奇。
 
比如,直播怎麼玩?
 
 
醬油怎麼製作?
 
 
如何在領帶上繪出一副藝術畫?
 
 
這個老頑童遊戲人間,寄情聲色,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
 
對待一切人與事,也是一副大智若愚的模樣。
 
2015年。
 
他做客央視節目《開講啦》。
 
有人問他,“在香港的快節奏城市文化裏,人人都爭分奪秒,你是如何做到玩轉人生的?”
 
他說:“心態很重要,不被環境控制更重要。”
 
換言之,役物而不役於物。
 
蔡瀾鮮衣怒馬度一生。
 
選擇的方式,不是歸隱山林,離羣索居。
 
相反。
 
他身處喧囂市井,有煙火濁身,卻不困於俗禮,在大俗大雅之間閒庭信步。
 
《十三邀》裏,許知遠掉盡書袋,試圖用加繆、托爾斯泰,撬開蔡瀾的殼,窺探蔡瀾藏在“享樂主義”底下的東西。
 
但很失敗。
 
許知遠得到的答案,一直都是:“想這麼多幹嘛啦,大喫大喝就行啦。”
 
是啊。
 
想那麼多幹嘛啦。
 
眼裏飲食男女,心中臥虎藏龍,足矣。
 
 

參考資料:
1、南都週刊
https://mp.weixin.qq.com/s/WeBfGpStHLGclDs3-m1E7Q
2、十點人物誌
https://mp.weixin.qq.com/s/CijiIeFec-mRu59Coff09g
3、《活着,就要盡興》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928051/?dt_dapp=1
4、bilibili蔡瀾博物館
https://search.bilibili.com/all?keyword=%E8%94%A1%E6%BE%9C%E5%8F%B9%E4%B8%96%E7%95%8C/
5、拾遺
https://mp.weixin.qq.com/s/DNJdO3BR7L0ZCLyxUhdfGQ
6、《十三邀》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801784/?dt_dapp=1
7、《開講啦》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872793/?dt_dapp=1
8、微博@蔡瀾
 



PS:
應廣大讀者朋友的要求,
在此公佈一下我的私人微信
歡迎大家前來。
👇

可能無法天天聊天
但我還是期望你在

投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