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石油人民幣”的話題受到關注,未來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則是基礎。

在“黃金美元體系”瓦解後,石油美元成功“接棒”,“石油美元體系”成爲了繼續支撐美元霸權的重要因素。2000年以來,多國開始嘗試“石油-非美元貨幣”,俄烏衝突的爆發以及相關金融制裁,使得“去美元化”再起。近期,“石油人民幣”的話題亦受到關注。

“石油人民幣”爲代表的人民幣結算大宗商品貿易,料將強化人民幣在國際貿易、能源商品定價中的作用,人民幣支付、儲備貨幣的功能或也將隨之增強。接受第一財經採訪的多位專家認爲,未來的關鍵和挑戰在於,人民幣國際化仍需進一步深化,使得他國賣石油所獲的人民幣有處可投。

中信證券FICC首席分析師明明在最新發布的報告中也提到,人民幣國際化的挑戰或主要集中在人民幣的投融資貨幣功能建設上。隨着境外人民幣資金池規模增加,需有與之匹配的境外人民幣資產池,以實現人民幣迴流。因此,“石油人民幣”對建設人民幣的投融資貨幣功能、打破人民幣國際化的瓶頸有重要意義。

“石油人民幣”來了?

近日,中國和沙特進一步加深了包括能源貿易在內的各項合作。據沙特通訊社(SPA)12月8日消息,7日,兩國有關公司簽署了34項投資協議,涵蓋綠色能源、綠氫、光伏、信息技術、雲服務、運輸、物流、醫療、住房和建設工廠等多個領域。

9日,光伏企業晶科能源發佈消息,在首屆中國-阿拉伯峯會期間,晶科能源與沙特電力開發商ACWAPower簽署諒解備忘錄,將爲後者提供4GW的高效N型TOPConTigerNeo光伏組件。

此次峯會前,兩國能否就部分原油貿易採用人民幣結算達成協議,是各界的關注焦點。不過截至目前,尚無實質性突破的信息。

業內學術界、機構人士普遍對記者表示,過去5年,中國一直是沙特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原油爲主的能源貿易是兩國貿易的核心。如對部分原油貿易採用人民幣結算,沙特出售原油獲得的人民幣也可以用來結算從中國進口的其他產品,事實上目前這已具備了相關條件和基礎。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2年1至10月,中國共進口原油4.13億噸,進口自沙特的原油佔比17.8%,位居第一。進口自俄羅斯的原油佔比17.4%,緊隨其後。

明明表示,2000年以來,多國開始嘗試“石油-非美元貨幣”。包括伊拉克、委內瑞拉在內的多個國家曾嘗試構建以非美元貨幣結算石油貿易,而在衆多嘗試中,伊朗的例子較爲典型。在美國對伊朗制裁下,伊朗嘗試建立了多種貨幣進行石油貿易結算。2006年,伊朗以歐元爲結算貨幣的國際石油交易所正式成立;2007年,日本的企業開始以日元結算其從伊朗購買的石油。

今年3月,《華爾街日報》也曾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沙特正考慮使用人民幣而不是美元來向中國出售部分石油。

俄烏衝突以及歐美對俄的金融制裁,使得“去美元化”再起。歐美以凍結外匯儲備、斷連SWIFT系統等方式對俄羅斯進行金融制裁,也對美元信用構成衝擊。“如果外國央行的資產也可以凍結,在國際金融活動中還有什麼契約和合同不可以撕毀的?”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餘永定此前對記者表示。

需建設境外人民幣資產池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此前提及,中國在全球經濟系統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2020年佔全球GDP總量的比重爲17%,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佔比達到13%,超越美國,而人民幣在外匯儲備、外匯交易、全球支付、貿易融資和證券計價等多個方面,卻與美元存在較大差距。

人民幣貿易結算的推進,是未來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

磐石金融創始人石成虎對第一財經表示,目前人民幣貿易結算進程緩慢,相關能源類國企、央企的意識仍有待加強,在進口能源時積極推動人民幣結算有戰略性意義。在他看來,目前爲大宗商品定價的期貨市場國際化也有待強化。近年來隨着境內特定品種期貨產品的推出,中國期貨市場國際化顯著加速。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國際化的期貨期權品種達5個,包括原油等,不過原油期貨期權產品的交易量和國際機構參與度仍有待提升。

石成虎稱,目前,交易所或考慮推出更多國際品種。“例如繼3月LME鎳危機之後,我們瞭解到,貿易用戶考慮在2023年的年度定價中使用其他定價渠道,比如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鎳合約。就成本和風險控制而言,這當然是有意義的。國際化的鎳期貨品種尚未引入,但相信這一進程也將加速。”

但明明也提及,隨着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程度大大提高,境外人民幣資金池規模增加,需有與之匹配的境外人民幣資產池,以實現人民幣迴流。

石成虎稱,積極的進展在於,中國股、債市場的國際化進程不斷加速,目前境外投資者對於中國國債的持有佔比已經達到近8%,北向資金和QFII對A股的持有比例也不斷攀升。

近兩年,財政部持續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國債。此前,滙豐方面就對記者表示,人民幣資產對全球投資者的吸引力較強,離岸人民幣國債的發行不僅可以爲其他中資機構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提供定價參考,而且還可以爲境外投資者提供高質量的人民幣計價資產,完善離岸人民幣收益率曲線。

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近期表示:“三年多前我們預計人民幣資產到2030年會佔到全球儲備貨幣資產的10%左右,受各種國際環境變化的影響,目前這一預期適度調整到佔5%。但還是比當前的3%會明顯上升,未來人民幣在全球儲備貨幣資產的比重會超過日元和英鎊。”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