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14日)10時,中央氣象臺發佈寒潮藍色預警,預計14日至16日,我國西北、華北、江漢、江淮等地將先後降溫6~8℃,局地降溫可達10℃以上。寒潮是我國冬半年最具殺傷力的天氣之一,往往會帶來劇烈降溫、大風、雨雪冰凍等災害,給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等造成損失。那麼,寒潮從哪兒來?一有冷空氣降溫就是寒潮嗎?哪些地方最“招”寒潮?一圖瞭解關於寒潮的7個真相。

不是所有冷空氣都叫寒潮

寒潮是一種大規模的強冷空氣活動過程,但並不是所有的冷空氣都叫寒潮。根據2017年修訂的《冷空氣等級》國家標準,冷空氣分爲四個等級:弱冷空氣、較強冷空氣、強冷空氣和寒潮。寒潮是冷空氣界的王者。

寒潮到底從哪裏來?

影響我國的寒潮一般“出生”於新地島和冰島附近,在西西伯利亞“加油站”累積加強,可通過多種路徑影響我國,一般可以影響到長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區,有的甚至能抵達華南。

什麼樣的寒潮威力強?

寒潮強度如何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冷空氣本身的強度;二是我國中東部地區的基礎氣溫;三是配合有利的天氣形勢爆發。近30年寒潮過程最強的前五名,大多都是以橫槽轉豎型爆發南下。橫槽爲近似東西向的槽,橫槽後部有大量冷空氣堆積,一旦橫槽轉豎,將迅速引導一次強冷空氣南下,帶來大風、降溫、降水天氣。

我國哪裏最易遭寒潮侵襲?

在我國,寒潮災害北多南少,最多的要數新疆北部、內蒙古中北部、吉林大部、遼寧北部等地,平均每年有超過6次的寒潮過程,局地超過9次;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和雲南等地出現寒潮較少,常年平均不足1次。

我國何時寒潮最頻發?

常年來看,寒潮最早開始於9月,最晚可以到次年5月。作爲冷空氣中的王者,我們常以爲寒潮最頻發的時候就是最冷的時候,事實卻並非如此,氣象大數據統計顯示,11月是寒潮發生最多的月份,其次爲10月和3月。

寒潮真的越來越少了嗎?

從1951年至2020年的氣象大數據看,寒潮次數總體呈下降趨勢,寒潮最多的是20世紀60年代,年均次數高達7.6次,2011年至2020年這十年平均次數不足5次。

不過,寒潮年際變化依然較大,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下,雖然寒潮次數在減少,但是寒潮的綜合強度卻並沒有減弱,雨雪降溫影響甚至在加大。根據1991年以來寒潮綜合強度排名看,前五名有兩次出現在最近兩年。

寒潮來襲如何防禦?

在寒潮來襲之前,氣象部門會發布預警提示公衆防範。中央氣象臺發佈的寒潮預警分爲藍、黃、橙三級。但各地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可能會發藍、黃、橙、紅四級預警信號。

公衆收到寒潮預警後,要注意“兩加三防”。寒潮來襲無小事,保暖防病無兒戲;出行防滑莫大意,健康安全排第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