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特約評論員 盤和林

我國數字經濟整體規模龐大。今年11月,國家發改委發佈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情況的報告,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加快增長,全國軟件業務收入從2012年的2.5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9.6萬億元,年均增速達16.1%。截至2021年,我國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大數據產業規模達1.3萬億元,併成爲全球增速最快的雲計算市場之一,2012年以來年均增速超過30%。

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我國一系列數字產業發展政策的扶持和各方企業主體的努力下實現的,然而,我們也應正視當前數字經濟發展階段存在的大而不強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數字產業創新能力不強。實際上數字產業的創新能力體現在很多方面,一方面是創新專利技術方面,雖然當前我國數字核心產業規模連年攀升,但核心領域技術專利仍然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在高端芯片、工藝製造等方面仍然是一個追趕者的角色;另一方面是數字產業發展理念,我們要在數字經濟生態的底層邏輯上尋求創新,在一些小而關鍵的領域尋求突破,鋪張浪費的“運動式”創新效果是有限的,而在一些專精特新的小領域創新投入更可以實現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其二,產業數字化進程仍待提速。數字經濟不是一個單獨的業態,它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後的新經濟形態,其中產業數字化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以工業爲例,工業互聯網的魅力在於更大範圍的融合,這就意味着要調動更廣大企業主體的積極性,激活數據要素的活力,然而,這有一個重要的技術基礎,那就是開源化。我們只有進一步推進工業互聯網關鍵技術的開源化,才能降低工業主體“上網”的壁壘,增強技術和知識的複用能力。

其三,要素等一系列配套市場仍然存在較大發展空間。迄今爲止,我們目前仍然還沒有形成具有較強區域影響力的,具備大範圍流通能力的數據要素市場,一系列市場規則也仍然在探索過程中。數據要素是數字經濟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數據要素本身的價值可增值性和規模性特質,就要求其匹配更開放的市場,更高效的交易和更自由的流通,同時數據要素市場的發展也將帶動一系列數據要素相關數字產業的發展壯大,比如數據服務業等。

要搞定兩個關鍵點

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帶動下,我國數字經濟相關創新水平有所提升。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明專利授權量達27.6萬件,佔同期全社會發明專利授權量的39.6%。關鍵數字技術中人工智能、物聯網、量子信息領域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首位。

創新不是一錘子買賣,它不是數字經濟某個階段的需求,而是伴隨數字經濟發展全週期的必然要求。筆者認爲創新驅動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方面是創新成果的產生。另一方面在於創新成果的轉化。

“融合”是數字經濟的本質特點之一,數字經濟的融合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個是數據要素和實體要素的融合。實體要素的產量、最優投入、市場價格等本身就是數據,實體要素的流動也自然涵蓋着數據要素的流通,同時數據要素在各主體間進行處理和信息提取後也可以更好地指導實體要素的流轉。其二是數字化服務對實體生產的賦能。數字化服務可以顯着提升實體生產的機械化、智能化、數字化水平,將低附加值、重複性的工作由智能化設備替代,將每一個勞動者轉變爲管理者,提高生產效率。其三是生產服務化的轉變。一直以來,生產和銷售是兩個割裂的環節,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也僅有短暫的買賣關係,而數字經濟打通了實體生產和服務之間的壁壘,讓銷售的數據和消費者的理念可以融入生產過程,催生了包括生產定製化等新型融合服務,拉近了供需兩端的距離。

差異性是發展的落腳點

數字經濟產業集羣絕不是千篇一律,千城一策,千行一策,而應當是存在明顯的行業差異和區域差異。

行業差異方面。有的行業具有顯著的縱向關聯性,比如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這些行業的產業集羣應當更多體現在產業鏈的縱向互補和聯動,突出降低交易成本,外部鏈條內部化、集團化,形成抗風險能力較強,功能互補的產業集羣。而有的行業具有橫向的規模性和帶動性,比如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設備、綜合技術服務等,這些領域在科技創新方面具有規模效應,龐大的競爭羣體可以充分發揮競爭機制的優勢,激發主體創新活力,同時規模化發展也有助於降低重複性投入,產業園式的發展也能夠更好地爲產業扶持政策找到着力點,因此對於這類產業集羣可以更多偏重同類企業和短鏈上下游的結合。

區域差異方面。從全國範圍來看,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城市之間差異較大,發展路徑各有特點,比如從數字服務逐步滲透到數字製造的浙江,從數字產業驅動到最終實現全產業數字化的深圳等。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發展路徑、不同的發展階段以及不同的發展重點都會讓城市之間呈現不同的數字經濟牽引格局,比如以一線城市爲核心的級聯牽引格局,以深圳及周邊城市爲典型,那麼這就意味着城市之間是存在着區域級差的,就像“南水北調”一樣,我們也應當充分考慮數字產業資源的區際高效流動,促進不同城市間的產業承接和轉移,針對不同地區的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充分考慮空間定位和格局,差異化發展數字經濟。

(作者系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