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特約評論員 陳憲

“三駕馬車”是一個通俗的說法,意即宏觀經濟在短期是靠最終消費、資本形成和淨出口拉動的。看某一年的經濟走勢,預判一下“三駕馬車”有一定的意義。

過去三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爲:2020年-6.8%,2021年65.4%,2022年前三季度41.3%,估計全年也差不多。2020年,經濟深受疫情衝擊,特別是在第一季度,全年GDP增長2.2%,是靠資本形成和淨出口的貢獻及拉動,消費貢獻率及拉動是負數。2021年,儘管還有疫情散點式“騷擾”,但沒有影響經濟大局,經濟增長8.1%,消費貢獻率及拉動達到歷史高位。不過,其中有上年低基數的原因。2022年,疫情在中國經濟的核心地區反覆衝擊,使經濟活動受到較大影響,經濟增長、消費貢獻率及拉動大幅度回落。由於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2023年,消費需求將得到釋放和迴歸,甚至是報復性釋放,再加上今年的低基數,明年消費增長的數據不會難看。

然而,消費是收入的函數,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才是消費增長的根本。如何實現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當下的主要措施是:第一,穩就業,這是基礎。第二,在非常態下,如疫情衝擊,增加轉移支付,穩住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羣體的消費支出,也是重要基礎之一。爲此,筆者再次建議,在元旦、春節假期期間對中低收入以下的老百姓發放一次性現金補貼,並鼓勵地方政府利用各種可能性發放消費券,甚至不排除中央政府對財政困難的地方政府,通過轉移支付,使他們有可能發放消費券。第三,增加居民收入的主渠道,是擴大中等收入羣體規模。這就要求在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下功夫。這一方面有助於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另一方面有助於不斷壯大中等收入羣體。

過去三年,由投資產生的資本形成不盡如人意。2020年,儘管資本形成的貢獻率高達81.5%,那是因爲它和消費有此消彼長的關係,即當年的最終消費因疫情防控的活動限制導致負的貢獻。2021年和2022年,資本形成對經濟的貢獻率都相對走軟。如果說消費有較大的被動性,那麼,投資則有主動性。過去,在穩增長,防止經濟下行時,主要就是採取擴大投資的政策措施。但是,這方面有一些教訓,如造成產能過剩、經濟泡沫和銀行壞賬等。所以,現在比較謹慎,這是對的。但還是要從儲備項目中拿一些出來,還要再規劃和篩選一些項目。更重要的,是恢復、激發企業家擴大經營和投資的信心。在製造業投資這一塊,現在主要靠民營經濟。要爭取明年投資的貢獻率達到30%以上。

疫情這三年,尤其是2021年和2022年,貨物進出口增長、淨出口貢獻都超預期的好。2021年,進出口增長21.4%,其中出口增長21.2%。去年底,專家預期今年外貿增速將有回落,在10%左右。2022年1~10月,貨物進出口增長9.5%,其中出口增長13.0%,仍然是比較高的增長速度。2020年、2021年和今年前三季度,淨出口對經濟的貢獻分別爲25.3%,20.9%和32%,拉動GDP增長分別爲0.6、1.7和1.0個百分點。不難想象,如果沒有淨出口這根中流砥柱,經濟這三年的增長會更加難看。所以,穩外貿、穩外資仍然被提到了一定高度加以強調。這是重要且必須的。

還要講一下預期的問題。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三重壓力,其中第三重是預期轉弱。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條”和“新十條”“金融十六條”,都對扭轉預期起了作用。人們現在期待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更大的政策利好,以扭轉市場預期。市場經濟區別於計劃經濟的最大特點,是分散決策。市場主體的信心,尤其是企業家的信心至關重要。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市場經濟也是信心經濟。

以疫情前的2019年爲基準(即正常年份),當年GDP增長6.0%,基本是我國經濟的潛在增長水平,或略低於潛在增長水平。我們預判,2023年的GDP增長在6%至7%區間;比較理想的“三駕馬車”的貢獻率和拉動分別爲,60%和4個百分點,35%和2.3個百分點左右,5%和0.4個百分點左右。

(作者繫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