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海淀區公佈了該區家庭醫生團隊服務範圍、聯繫方式。隨着疫情防控工作重心的轉變,居民對自身健康防護和疾病診療的需求也在上升。

12月15日,新京報記者從海淀區醫管中心獲悉,目前,全區748支家庭醫生團隊保持24小時在線在崗,服務社區居民醫藥需求。這些家庭醫生團隊和海淀區覆蓋全區的社區醫療機構的發熱門診,有效地滿足了許多居民求醫用藥的需求,也大大緩解了北京二、三級醫療機構的壓力。

社區衛生中心24小時有人值班接電話

“靳大夫好,我現在有點發熱,但一直喫着高血壓的藥,我能服用連花清瘟顆粒嗎?”最近,海淀區八里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靳曉宇經常接到她服務的居民劉阿姨的微信詢問。

對於劉阿姨這類有高血壓病的感染者,靳曉宇首先會詢問她的血壓是否平穩,身體狀況如何,“如果血壓不平穩還合併有其他病,我就不建議她服用了。”靳曉宇說。

除了劉阿姨外,最近還有不少居民聯繫靳曉宇。有一位糖尿病人感染後發燒了,出現了低血糖症狀,詢問她怎麼辦。還有一位老人現在新西蘭,但兒子在北京發燒了,請靳曉宇幫忙開個藥,去看望一下。

由於感染新冠病毒出現發熱症狀的人在增多,靳曉宇和八里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們每天都會接到居民的各種詢問和尋求幫助的信息或電話。

八里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有10支家庭醫生團隊,因爲近期居民服務需求增多,該中心又增加了2支團隊。這12支團隊如今服務着18個社區的居民。

靳曉宇是八里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業務副主任,她告訴記者,近日,爲了滿足居民問詢和求診的需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安排專人值班接聽電話,“最開始每班安排5名醫務人員值班,後來我們有的醫務人員也感染了,現在也能保證每班3人輪班。”靳曉宇說。

家庭醫生上門巡診協助轉診、代煎中藥

防疫政策調整以後,老年人,尤其是獨居的老年人更需要得到保護和必需的醫療服務。八里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和轄區居委會書記們建立了微信聯絡羣,同時還專門建了一個60歲以上老年人的服務羣。社區幹部還可以通過小程序提交老年人的醫療需求。

除了通過微信、電話解答居民們的疑問之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會對行動不便又有治療需求的居民進行上門巡診。社區居民張大爺因爲感染新冠病毒,頭疼得不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經過評估,爲他進行了上門診療,給他打了針。

近段時間,居民對退熱、止痛類的藥品需求也有所上升。記者從北京市藥監局瞭解到,北京市日前協調各醫藥生產和物流企業,每天爲全市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源源不斷地提供抗病毒、退熱等常用藥品。

“我們每天都會有藥品補充,不能保證同一類型的藥品每天都有,但同樣療效的藥品肯定有保障。比如今天可能來點兒布洛芬,明天可能會有泰諾。”靳曉宇說,近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給居民開出了有解熱鎮痛作用的中藥飲片,得到了居民的歡迎。“有的居民喫中藥喫好了,還到中心感謝我們。”

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還可以幫助居民代煎中藥。“一般我們上午開了藥,幫居民煎好,他們下午就能拿到手。”靳曉宇說。

■ 對話

海淀區醫管中心社區衛生科科長馬長瑛:

社區醫療機構能解決老百姓70%以上的健康問題

日前,海淀區向社會公佈了轄區50家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發熱門診(診室)開設信息表、5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診室信息表,以及海淀區所有家庭醫生團隊的聯繫方式,居民可按照這些信息找到基層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

12月15日,海淀區醫管中心社區衛生科科長馬長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目前海淀全區的家庭醫生服務團隊每天大約要接聽六七千個求助電話。家庭醫生團隊爲居民提供健康諮詢指導、上門巡診和協助轉診等醫療服務。“這不僅在抗疫過程中減輕了二、三級醫療機構的壓力,也讓老百姓更加了解和信賴家庭醫生。未來,居民能就近獲得有效、安全的醫療服務。”馬長瑛說。

家庭醫生幫助發熱患者消除恐慌

新京報:目前海淀區有多少家庭醫生,他們覆蓋了哪些範圍?

馬長瑛:全區基層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有5000多人。全區有5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96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在城區,我們打造了15分鐘服務圈,海淀北部地區是20分鐘服務圈。同時,在51家中心、196個站裏面有748支家庭醫生團隊,以網格化覆蓋全區所有的社區、村。

海淀區的家庭醫生團隊人員規模不完全一致,基本在3-5個人之間,包括醫生、護士和防保人員。有的團隊能力更強,還配備了中醫師、藥師以及一些專科醫務人員。

新京報:這些家庭醫生團隊主要爲居民提供哪些服務?

馬長瑛:一般分爲三個層面。比如近期一些發熱的患者,如果他病情穩定,我們可以通過電話、微信等線上渠道爲他提供一些健康指導。因爲有的居民平時身體好,但突然間發熱,他對病毒引發的症狀還不是很瞭解,或者他得到的信息並不是十分準確。我們會給他做健康諮詢和指導,幫助他消除恐慌,正確面對疾病。

如果患者在家情況不是太好,還需要治療,我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佈在各個街鎮,居民可以就近治療。如果行動不便的,家庭醫生團隊經過評估,在確保醫療安全的前提下,會進行上門巡診。

如果出現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還可以協助他進行轉診。北京市給家庭醫生賦能,讓他們更好服務社區居民,也給他們手裏預留了一些大醫院的號源。比如社區居民到我們中心來看病,如果需要轉診到上級醫院,家庭醫生手裏有號源,患者轉診也更加方便。

近期每天接聽六七千個求助電話

新京報:近期基層醫務人員的服務量是不是有很大增加?

馬長瑛:據我瞭解,是這樣的。我們全區的家庭醫生服務團隊每天大概要接聽六七千個電話,還有大量的微信線上諮詢等。許多團隊都是24小時爲社區居民提供服務的。

近段時間以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接診量確實有所增加,這次基層設置發熱門診,也讓老百姓近期出現的發熱等症狀能夠在基層得到解決,爲二、三級醫院緩解了很大的壓力。

新京報:這段時間的服務,對未來居民選擇社區醫療機構是不是也會產生影響?

馬長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結合現有的資源,從醫務人員到藥品,總體上看是非常有保障的。其實許多居民平時不瞭解家庭醫生,不知道社區醫院,這與北京三甲醫院的醫療資源較多也有關係。但其實,社區醫療機構能夠解決老百姓70%以上的健康問題。

大量的慢性病、常見病、多發病在基層醫療機構就可以得到解決,家庭醫生如果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可以對居民的病情進行評估,在醫聯體的範圍內進行轉診,居民也不用自己去掛號。

新醫改以來,國家也針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出臺了很多政策,包括報銷比例、藥品配備等,這些都是實現分級診療的有力舉措。我想,老百姓通過基層的一次次衛生服務,也會更加信賴和更多地選擇家庭醫生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新京報記者 吳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