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晶硅光伏“鑼鼓喧天”、熱鬧非凡之時,號稱未來晶硅電池最強競爭者的鈣鈦礦賽道,也在吸引資本狂熱追捧。

12月中旬,協鑫科技旗下崑山協鑫光電材料有限公司(下稱協鑫光電)宣佈完成5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創下了整個鈣鈦礦領域迄今爲止最大的融資金額。

其投資隊伍亦是星光熠熠:淡馬錫投資、紅杉中國、IDG資本三家聯合領投,川流投資等機構跟投,大股東協鑫科技持續加碼。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本輪融資將用於完善協鑫光電100MW大尺寸鈣鈦礦組件產線的工藝和設備開發。

光電轉換效率高、原材料成本低、生產過程低碳環保等屬性,使得鈣鈦礦被視作具有發展前景的下一代光電材料。一家鈣鈦礦企業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隨着鈣鈦礦電池轉換效率逐漸提升,產業化進程逐步推進,未來在光伏建築一體化、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都將能得到廣泛應用。

資本的嗅覺總是異常靈敏。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以來鈣鈦礦領域已經發生十多起融資。

鈣鈦礦賽道有多熱鬧?火爆的融資情況可窺一斑。

今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協鑫光電分別公佈了兩輪融資:5月份,該公司宣佈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由廣西騰訊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參投,融資金額將用於進一步完善公司100MW鈣鈦礦生產線和工藝;12月份,B+輪融資規模達到5億元,明星投資機構雲集,其所融資仍將用於鈣鈦礦生產線和工藝。

事實上,包括協鑫光電在內,國內幾家頭部鈣鈦礦企業目前的融資輪次今年都達到了B輪以上階段。

今年10月份,纖納光電完成D輪融資。雖然並未透露資金規模,但該公司去年完成的C輪融資達3.6億元,用於鈣鈦礦光伏百兆瓦級產線擴建、疊層產品升級、應用產品研發和生產等項目。而針對此次D輪融資金額,纖納光電錶示希望能加快佈局鈣鈦礦商業化第二階段。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當前,鈣鈦礦項目整體估值都不低。天使輪融資千萬級起步,Pre-A輪融資的報價便一躍高達數億元。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今年已有三家鈣鈦礦公司完成天使輪融資——今年6月,無限光能公司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碧桂園創投、耀途資本、光躍投資共同參投;8月,光晶能源宣佈完成3000萬元天使輪融資,正軒投資領投,創新工場、鼎祥資本跟投;11月,技術依託暨南大學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的脈絡能源也完成了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國新思創領投,凡創資本、高捷資本、國華三新等跟投。

上述三家公司的天使輪融資將用於各自鈣鈦礦項目的試驗線、中試線等。

備受矚目的一輪融資則是仁爍光能,其Pre-A輪融資規模達數億元,由三行資本領投,中科創星、蘇高新創投、金浦智能、險峯長青、雲啓資本、中財產業基金等跟投。這筆融資將明確用於該公司150MW鈣鈦礦組件量產線落地,這使得該公司將躋身百兆瓦級鈣鈦礦產線建設的行列。

“Pre-A輪融資,實際上是創業者和投資者之間的博弈。前者要資金儘快開闢市場,並且希望能有一個好的估值,後者自然希望拿到便宜的股份,但也認可所投公司目前的業務模式和發展前景。”一位投資機構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的確,Pre-A輪融資使得創業者提供了產品研發和商業模式打磨的過渡期。例如,仁爍光能這家公司便由南京大學現代工學院教授譚海仁團隊創建的科技孵化,該團隊研製的全鈣鈦礦疊層電池穩態光電轉換效率高達28.0%,並在今年5月份經國際權威機構JET第三方認證。這一成果,讓投資人看到了行業的發展潛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鈣鈦礦技術由於處於商業化探索初期,屬於重資產項目。因此,在天使輪融資完成後,其一條研發線或者中試線投資成本需達到億元規模。這也是Pre-A輪融資報價不低於億元的重要原因。

早在去年10月,另一家鈣鈦礦頭部企業極電光能首次對外公佈了Pre-A輪融資金額,爲2.2億元。這筆融資則用於技術研發和試製線建設。

有關注鈣鈦礦技術的投資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這個賽道投資佈局的時間點已經到來。

在今年發佈的多份政策文件中,鈣鈦礦技術屢屢現身。例如,《“十四五”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指出,要開展高效鈣鈦礦電池製備與產業化生產技術的示範試驗;《科技支撐碳達峯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研發高效硅基光伏電池、高效穩定鈣鈦礦電池等技術;《關於推動能源電子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也要求,加快智能光伏創新突破,支持鈣鈦礦及疊層電池等先進技術的研發應用,提升規模化量產能力。

上述文件的支持,使得鈣鈦礦技術的發展獲得政策上的背書。

也正是在這一時間點,衆多上市公司同樣不掩飾其對該賽道的濃厚興趣,甚至是跨界而來。

12月9日晚間,以汽車動力電子控制零部件爲主要發展方向的A股公司奧聯電子(300585.SZ)發佈公告,其全資子公司奧聯投資與自然人胥明軍共同設立合資公司奧聯光能,從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及其製備裝備的研發、生產、製備、銷售等。在該合資公司5000萬的註冊資本中,奧聯投資以貨幣方式出資4750萬元,佔比95%。

值得一提的是,奧聯電子表示,後續計劃2023年50MW鈣鈦礦中試線投產,2024年600MW鈣鈦礦裝備和120MW鈣鈦礦電池組件生產線投產,力爭5年內形成8GW鈣鈦礦裝備和2GW鈣鈦礦電池組件生產能力。

實際上,短時間內,鈣鈦礦賽道GW級的產線很難出現。並且,對於有些入局的公司而言,其百兆瓦級的量產線目標,也需至2024年纔有望達成。根據天風證券統計,2022年鈣鈦礦組件產能約爲0.87GW,2023年產能則有望超過1GW。

在此背景之下,誰能儘快算清技術賬、成本賬、設備賬,將決定其能否領跑鈣鈦礦商業化進程。

自去年宣佈完成Pre-A輪融資後,極電光能用了一年多時間,再次公佈了商業化新進展——12月8日,該公司150MW鈣鈦礦光伏生產線正式投產運行。這條產線於去年四季度啓動建設,總投資超2億元。

協鑫光電也不甘示弱。2021年9月,該公司建成全球首條100MW量產線,組件尺寸1m×2m。目前,協鑫光電的100MW產線處於工藝開發和設備改造階段,下線組件效率已實現穩步提升,預計今年年底可突破16%,2023年底實現18%以上的轉化效率,有望成爲全球首條跑通量產的100MW產線。

“18%的達產效率對鈣鈦礦產業化來說意義重大。”協鑫光電相關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市面上1m×2m的晶硅組件實際效率爲20%左右,因與晶硅組件的電路結構不同,同等效率的鈣鈦礦組件發電量平均比晶硅高5%。“如果協鑫光電100MW產線能夠量產18%的大尺寸組件,結合鈣鈦礦組件更低的製造成本,公司的鈣鈦礦組件即可在光伏市場具備相當的競爭優勢。”

不可否認的是,目前鈣鈦礦組件仍處於從0到1的產業化初期,穩定性、大面積製備、效率的“三角難題”,還需身處該賽道的衆多企業躬身突破。

但被視作第三代太陽能電池技術的鈣鈦礦技術,其魅力依然迷人。

“後續若能進入GW級量產時代,通過採購量和轉換效率提升攤薄成本,目標實現效率18%、成本1.1元/瓦,度電成本較晶硅差距縮窄至6%,我們預計量產初期BIPV市場有望成爲鈣鈦礦企業的‘孵化器’。”中金公司研究認爲。

當前,以協鑫光電、纖納光電、極電光能爲代表的頭部鈣鈦礦企業均陸續建成百兆瓦量產中試線,進入技術設備驗證關鍵期。

各顯神通之時,各家企業將在明年迎來技術驗證的直接對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