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防疫政策的調整,社會活動重啓,人員流動增加,但同時也意味着,社會面傳播風險增大。

對於普通人而言,最直觀的感受則是,身邊越來多的人出現發熱、乾咳、乏力等新冠症狀,一些人開始囤積抗原檢測盒,“今天,你陽了嗎?”正在成爲社交日常。

面對越來越多的感染者,醫療系統首當其中。12月12日-13日,《財經》記者實地探訪北京多家三級醫院、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現,如何最大限度提高醫療資源可用程度,最大程度保障就醫秩序安全有序,仍然是各級醫院需要應對的挑戰。

在12月7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李斌表示,當前,需要密切關注新冠病毒的變異情況,嚴防出現醫療資源擠兌。在這方面,有關部門已經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有些措施也在進一步加強。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優化就醫流程做好當前醫療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要求加強發熱門診的管理,通過擴充區域、增加診間、充實醫療力量等,進一步增強發熱門診服務能力。

保障公衆就醫需求的行動也正在落地。12月14日,北京市朝陽區在朝陽體育館開設朝陽醫院第二發熱門診,爲14週歲以上發熱患者提供對症藥物的開藥服務。該發熱門診不提供核酸及抗原檢測,不開展其他基礎疾病診療。

漫長的等待

老楊發現自己的體溫上升至38℃時,是在去醫院的一週之前。他今年65歲,已經退休,每天過着兩點一線的生活,“天剛亮就去買菜,買了就回家,哪兒都不去。”除此之外,他最近幾乎不跟外人接觸,其中也包括住在樓下的女兒,但不知怎的,新冠病毒感染常見的發熱症狀還是選中了他。

“我(其他)啥毛病沒有,就是有點發燒,能扛就扛過去得了,但是持續七八天了,一直不退燒。” 老楊兩年前動過心臟病手術,家裏常年備着藥,這次發熱後,妻子不敢再給他喫了。

和老楊住在同一套居所的妻子,最近也曾出現發熱症狀,但因爲很難買到新冠抗原盒自測,所以並不知道是否爲陽性。幾天後,妻子已經痊癒,而老楊的發熱症狀卻絲毫沒有消退的意思。

後來,老楊看新聞時注意到,很多市民前往北京朝陽醫院的發熱門診排隊候診。於是,12月12日的晚上,老兩口也決定到那裏看看。

對於老楊來說,北京朝陽醫院並不是最近的一家醫院——這裏離家有將近5公里左右的車程,至於爲何要跑這麼遠,而不是先去社區醫院,帶着雙層口罩的老楊妻子解釋道:“那句話怎麼說來着?社區醫院只看病,不治病。”在她看來,真要有什麼病,還是得上大醫院。

其實就在上週,老楊剛去過朝陽區另一家三甲醫院的發熱門診。當時,排在他前面的患者有70多個。這都不算什麼,更棘手的是,只有一位大夫接診,輪到他的時候,已經開不出對症的藥物。

相比之下,北京朝陽醫院更人性化一些。最近,這家醫院在發熱門診前搭了一棟棟避寒的帳篷。除此之外,還有爲患者準備的熱水、一次性紙杯。《財經》記者正是在帳篷裏見到老楊及其妻子的,此時已到當天的21:40,北京市區氣溫最低至零下6攝氏度,可是現場仍有大約40多位患者在帳篷裏排隊。他們將在工作人員的安排下,依次進去發熱門診區拿號。因等候時間較長,有不少人和老楊的妻子一樣,由家屬幫患者排隊。

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王明剛接受北京廣播電視臺採訪時表示,前幾天(編者注:12月12日之前),本市二級醫院發熱門診尚未打開,加之北京朝陽醫院的呼吸與危重症學科、急診醫學科的學科優勢地位,很多患者信任並選擇該院。同時,最近患者激增,大批輕症患者來醫院開藥。此外,還包括一些有基礎病的老年患者,診療時間很長。多種綜合因素才導致了有排隊現象的發生。

“接診過程中確實也出現了一些患者,不但是自己本身有發熱症狀,也希望在就診的過程中給家人或者是朋友開一些退燒或者感冒藥,那麼在這個過程中,醫生還需做很多解釋和疏導,所以導致了我們接診的時間偏長。這也是爲什麼出現排隊等候時間長的一個很重要因素。”王明剛在上述採訪中稱。

根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12月7日印發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療指南》,兩類對象適用居家治療:一是未合併嚴重基礎疾病的無症狀或症狀輕微的感染者;二是基礎疾病處於穩定期,無嚴重心肝肺腎腦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等需要住院治療情況的感染者。如出現呼吸困難或氣促、經藥物治療後體溫仍持續高於38.5℃,超過3天;兒童嗜睡、持續拒食、餵養困難、持續腹瀉或嘔吐;孕婦出現頭痛、頭暈、心慌、憋氣等情況,可轉至相關醫院進行治療。

隨着“新十條”的落地,醫院層面也在優化完善防疫措施。按照北京朝陽醫院12月9日發佈的門診就診須知,根據北京市疫情防控要求,除特殊要求外,進入該院門診區域就診及陪同人員,不再查驗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進入院區需全程正確佩戴N95口罩,門診就診人員病情較重或行動不便者可安排1名家屬陪同。

面對激增的就診需求,如何快速救治重症患者,疏解輕症患者,依然是各大醫院無法迴避的問題。

重構分級診療

12月13日下午,《財經》記者來到了通州區北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北京朝陽醫院等三級醫院形成鮮明反差的是,這家社區醫院只有零星幾個病人,從掛號、看診到取藥,整個過程都無需排隊。一位當班醫生說:“我們醫院也能看病,就是現在藥比較少,連花清瘟膠囊已經沒有了,現在做不了什麼檢查。”

距離北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3公里,通州區永順鎮鄧家窖社區衛生服務站則因疫情原因暫時停診,重新開診時間尚不明確。

作爲疫情防控體系中的神經末梢,社區醫院其實只負責解決慢性病和其他非新冠的常見病爲主的就醫問題。據《第一財經雜誌》報道,以北京爲例,從2020年開始,各級醫院通過發熱門診實現對新冠病人的分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被明確限定不設立發熱門診,目的就是爲了避免基層診療直接接診陽性或疑似患者。

但是,“新十條”實施之後,三級醫院發熱門診排長龍的現象浮現。爲應對這種新形勢,北京市衛健委日前印發通知並專題部署,要求全市34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建立發熱診區,通過轉型現有發熱篩查哨點、設置發熱診室等方式,爲發熱等11類症狀患者提供診療服務。

除此之外,二級醫院發熱門診也在進一步擴容。12月12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431場新聞發佈會上,市衛健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李昂介紹,目前,全市醫院發熱門診從94家增長至303家,全市全部二級以上醫院均開設發熱門診或診室,其中24小時開診的235家,可接診發熱兒童的100家。

隨着防控政策調整,一些二級醫院的情況也出現分化。

通州區的二級醫院新華醫院雖然開設了夜間發熱門診,但12月13日晚8點,《財經》記者進行探訪時,這裏顯得很安靜——除了接診醫生和引導測溫的工作人員,很難看到病人的身影。“現在沒有什麼特效藥,就靠自身免疫力,我們也沒辦法。”這位醫生說。

而同爲二級醫院的朝陽區雙橋醫院則已發佈通知,因醫務人員嚴重短缺,從12月11日起,紅碼門診時間僅白班(8:00-17:00)。按照該醫院的規劃,目前門急診已停診,“請到北院區就診”。此前的12月7日,雙橋醫院被劃爲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

因醫務人員短缺,自2022年12月11日起,北京市朝陽區雙橋醫院紅碼門診僅在白班開診。此前的12月7日,該院被劃入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名單。《財經》記者 金貽龍/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付明衛在論文《疫情後推進分級診療面臨的挑戰和對策》中稱,儘管沒有專門的統計,但現實中確有不少居民是在大醫院看病時感染新冠肺炎的。由於基層醫療機構缺乏患者信任的醫生,中國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生病後,一般不是首先到基層醫療機構就診,而是直接去大醫院就診,導致大醫院看病擁擠。

在衛生系統人士看來,發熱門診是完善疫情防控和防止院內感染的重要關口,目前的發熱門診佈局能否滿足發熱患者的需求以及後續發熱門診該如何優化和建設,是值得研究的議題。

北京大學學報2021年刊載的一篇論文顯示,從總量上看,北京市發熱門診醫師共 680 名,佔所在醫院總醫師數比例的平均水平爲2.12%,因發熱門診配備的醫師數很多與腸道門診共用,若按500 名發熱門診醫師上崗考慮,經過實地調研與訪談後瞭解到:每個發熱門診每天24小時最多可診治150例患者,醫生工作8小時可看50 例患者,工作12小時可看75例患者。因此,北京市發熱門診最大單日接診人數爲 2.5萬人 。

這篇論文指出,雖然醫院發熱門診 24 小時接診基本可以應對疫情,但總體來看,醫師數仍然偏低,且各區資源配置存在結構性失衡。

數據顯示,12月11日,北京市發熱門診就診患者達2.2萬人次,是一週前的16倍。12月5日至11日,全市二級以上醫院監測流感樣病例數1.9萬人,較上一週上升6.2倍。120急救電話呼入量急劇增加,12月9日達到高峯,24小時呼入量3.1萬次,達到常態時的6倍。

面對病例的增加,一些醫院開始分類處置患者,並擴容診療設施。北京協和醫院門診辦公室工作人員回覆《財經》記者,“發熱病人最近很多,一般是上發熱門診,危重症的病人上急診,急診和發熱門診均有開闢綠色通道。如果危重病人爲新冠陽性,急診開闢了緩衝區”。

一份名爲《北京協和醫院近期疫情防控工作做法參考》的文件介紹,協和醫院除了加速推進急診及發熱門診擴容,還正式啓用首個院內陽性患者隔離病房,並在其中設立陽性產婦的臨時產房。針對血透患者週期性治療需求,醫院將血液淨化中心毗鄰的職工健身中心緊急騰空改造爲血液淨化臨時場所,將牀旁血濾作爲陽性患者的過渡治療方案,避免密接患者轉陽導致病情加重。

按照北京方面的分級診療思路,輕症和無症狀感染者居家隔離康復,症狀加重時可就近至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病情較嚴重、超出基層診療能力的患者,根據病情至轄區二三級醫院就診,必要時轉診至市級定點醫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