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乒乓球的歷史上曾出現過很多天才,無論是國乒還是外協會,那些天才的光輝時刻留在球迷心間難以忘記,比如18歲的本格森,以無敵姿態出場的他最終卻黯然收場,一人拯救團體賽,連續擊敗世界冠軍,強的離譜。

本格森的崛起是所有乒協都沒想到的,在那個時候,歐洲乒壇雖實力雖然不弱,但與中、日乒協球員比較起來還是有很多不足,這就導致歐洲球員在大賽上沒有多少出場的機會。然而,這一切從本格森奪冠開始,一切將被逐步逆轉。

上世紀70年代,本格森作爲歐洲球壇復興的旗手,個人實力十分強大,而且他的打法與大部分的歐洲球員都不一樣,他不再以力量爲核心,幾經深思,他選擇融合國乒的速度優勢,創造一個獨屬於自己的打法。

在時機成熟之後,本格森很快就打破了金牌在中、日選手之間旋轉的僵局。第三十一屆世乒賽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當時年僅18歲的本格森大殺四方,在男單比賽中連續打敗中、日多位名將奪冠,其中就包括李景光、庭、長谷川信彥、伊藤繁雄等人--個個都是世界冠軍級的名將。

名古屋世乒賽的戰敗成了扭轉乒壇格局的關鍵戰,從此往後,歐洲球員吹起反攻的號角,在男單上面開始逐步突破國乒封鎖線,而且本格森的登頂,讓沉寂數十年的歐洲球壇迎來"新王","地表最強"再次誕生。

遺憾的是,本格森在18歲奪得單打世界冠軍之後就開始下滑,逐漸淪爲男單的二流選手,基本與決賽無緣,獲得的最好成績也只是第三名,不過雖然他在男單的成績不好,但團體賽的成績卻十分出衆。

不過有趣的是,本格森的落幕預示着瑞典王朝的建立,不但5次奪得世乒賽團體冠軍,而且還有瓦爾德內爾、佩爾森加冕男單桂冠,一度打得中國隊抬不起頭來。本格森雖然迅速沒落,但是他的打法特點卻沒有沒落,比如首位大滿貫瓦爾德內爾,他多少技術裏就有本格森的影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