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展聖潔 沙雪良)近年來,北京市堅持首善標準、發揮首都優勢,以基層黨建爲引領、以羣衆訴求爲驅動、以鄉鎮(街道)爲中心、以信息技術爲支撐,深化黨建引領接訴即辦改革,探索超大城市基層治理創新之路,羣衆的訴求解決率、滿意率不斷提高。“我們感到,北京接訴即辦改革是超大城市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的有益探索,爲全國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難題提供了借鑑。”民政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春生在今天開幕的北京黨建引領接訴即辦改革論壇上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發展波瀾壯闊,形成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成都等7座超大城市,杭州、武漢、西安等14 座特大城市,總人口達到2.93億,帶動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成爲我國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同時,隨着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社會結構深刻變革,超大和特大城市暴露出不少深層次問題,催生了“城市病”,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形成了新的挑戰。

張春生指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要學習借鑑北京“讓羣衆成爲監督者和評卷人”的有益經驗,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將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生活方便不方便作爲基層工作的重要評判標準,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羣衆自治機制,拓寬基層各類羣體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統籌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統籌推進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完善志願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促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

他指出,要學習借鑑北京“以問題場景化治理爲導向”的有益經驗,緊緊圍繞羣衆反映強烈突出的“急難愁盼”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綜合方略,有力推動更多資源下沉、爲基層放權賦能,讓職能部門圍着鄉鎮(街道)轉、鄉鎮(街道)圍着問題轉。

同時,要借鑑北京“有一辦一、舉一反三”和“共性問題主動治理”相結合的有益經驗,以改革創新精神和標本兼治理念推動基層治理提質增效,持續深化觀念創新,變被動爲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定期研判併科學選取羣衆訴求中的高頻共性難題,實現“未訴先辦、主動治理”;持續深化機制創新,把專項治理和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結合起來,用系統集成觀念推動深層次、關鍵性問題解決,以點帶面實現基層治理機制變革。

“此外,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必須健全支持保障體系。要學習借鑑北京‘向科技要效能、向人纔要活力、向法治要保障’的有益經驗,持續塑造基層治理新動能新優勢,不斷完善智慧社區建設,健全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讓數據多跑路、羣衆少跑腿;不斷完善基層幹部隊伍建設,加快建立一支素質優良的專業化社區工作者隊伍,吸引各類人才在基層治理中建功立業;不斷完善相關法規制度,提升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確保改革在法治軌道上行穩致遠。”張春生說。

編輯 陳靜

校對 趙琳

相關文章